胡川安/奥运的美丽与哀愁:1976年的蒙特娄奥运

▲1976年蒙特娄奥运资料照(达志影像)

文/胡川安

蒙特娄奥运虽然带来大量负债负面影响,如果能计算出奥运之后举办的赛事运动会的人潮,或是带来的观光经济价值声誉,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往蒙特娄的东边看,天际线上除了蓝天白云,还有一艘扬帆出航的船,如在蓝天中航行,这是蒙特娄奥运的主场馆,看起来仍然新颖的建筑其实已有40年的历史。现在场馆经常举办世界级运动赛事,旁边的植物园、生态馆和游泳池也是全家出游的好去处。很多国家都想举办奥运,象征国家强盛,得到国际注意,同时成为凝聚国家与民族认同的赛事。然而,我和一些蒙特娄朋友聊起奥运,却不一定是正面评价,蒙特娄人说1976年的奥运是「Big O」,一场没有停止过的奥运,从何说起呢?Big OO除了是奥林匹克(Olympic)的意思,也代表着负债(Owe)。奥运史上亏空最多的就属1976年的蒙特娄奥运,举办奥运会31年后的2007年,蒙特娄终于付完了最后一笔帐。为了15天的奥运会使蒙特娄纳税人负债30年,「蒙特娄陷阱」(Montreal Pitfall)甚至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指那些投资的场馆过于庞大,导致负债而使城市经济陷入困难。对于蒙特娄人而言,这座建筑似乎是时代转捩点,带来的改变造就了蒙特娄现在的情况,奥运后果有好有坏,附加的价值与损益并不好评估,除了经济,还有整体文化的转变。蒙特娄为什么想办奥运?乐观的时代蒙特娄在当时是加拿大大城市,主要人口为说法语魁北克人,人口将近300万。60年代加拿大和美国的关系良好,双方的经济相互依赖,经济也随着美国而快速成长。1967年的世界博览会(1967 International and Universal Exposition或是Expo 67)是为了庆祝加拿大建国100周年,共有62个国家参加,被视为20世纪最成功的世界博览会,参与国家和人数都创下纪录。在世博会之后,决定举办奥运,当时的蒙特娄是2次大战后北美第一次举办夏季奥运的城市。对照2008年举办奥运的北京,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的上海,快速的经济成长,使加拿大人笼罩在乐观、膨胀的信心中。有了成功举办世界活动的经验,蒙特娄打算往前推进,举办奥运会,企图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城市,先后共5次争取奥运主办权,1972年以一票之差输给德国慕尼黑,而1976年则击败了洛杉矶、莫斯科和佛罗伦斯,获得主办权。奥运会的象征就是主场馆,蒙特娄在东面建立了大型体育场、游泳池、自行车场、奥运选手村等,设施和器材都引进最新技术。然而,兴建过程却问题连连。

▲蒙特娄奥运主场馆。(图/时报出版提供)设计失败的主场馆设计概念宛如一艘船扬帆出航的主场馆出了问题。这艘帆船最特别的「桅杆」,是工程上最困难的部分,高达175尺的建筑呈现倾斜状,是世界最高的倾斜建筑。斜塔上有26根粗大的缆绳,系在运动场顶上。这个「桅杆」在奥运结束后10几年才正式完工,而且没有按原设计师的设计,要靠缆绳支撑屋顶是不可能的任务。当时设计体育馆的天兵建筑师罗杰戴贝(Roger Taillibert),专长为设计球场,来到蒙特娄之前主要的成绩巴黎的王子公园体育场(Parc des Princes),在法国尚未举行世界杯足球赛之前,一直是法国国家足球队的主场。

建筑师包办了选手村、主体育馆与自行车体育场和游泳池,整体的建筑群充满新颖的概念,特别是主体育场,透过倾斜的高塔将体育馆巨大的顶棚吊起来。但施工后钢缆相继被拉断,体育场的顶棚打不开,最后只能将巨大顶棚牢牢地焊住。除此之外,由于当时遇到全球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得加拿大的经济萧条、物价暴涨,再加上建筑工人长期罢工,使得经费不断追加、工程延宕。1975年时甚至还有人提议改变奥运地点,但国际奥会没有采纳这个意见。兴建过程虽然风风雨雨,但是奥运还是如期且盛大地展开。阴影垄罩,地主国成绩不佳由于1972年慕尼黑奥运有以色列人被暗杀,蒙特娄奥运会投入大量军警维护安全,避免惨案再度发生。在成绩方面,蒙特娄奥运打破了34项世界纪录,在奥运史上的纪录并不差,但是表现最差的竟是地主国加拿大,一面金牌都没有,是参加奥运以来成绩最差的一次,排名第27,有史以来最差的地主国。蒙特娄奥运最惨的还不在举办过程,而是为了准备奥运所投注的经费。

▲1976年蒙特娄奥运资料照(达志影像)为了奥运所造成的大量亏损本来蒙特娄市长德哈普(Jean Drapeau)的企图心是彻底改造蒙特娄,他认为「奥运不可能产生亏空的赤字,就像男人不会怀孕一般」。所以除了运动赛事的场馆外,也建造更便捷的地铁系统,还有将整个市中心连结起来的地下城,寒冷冬天时便可以在地下生活。除此之外,还在蒙特娄北方建立新机场。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全世界占地最大的机场在蒙特娄,这个1975年开始使用的蒙特娄米拉贝尔机场,将近400平方公里(台北市不过将近300平方公里,新加坡也不过700平方公里),已经是1个城市的大小。不知道这个机场的人当然也不知道它在2004年停止了客运,2010年所有起死回生的计划都胎死腹中,正式画下休止符,离市区较近的杜鲁道机场完全取代米拉贝尔机场,每年有1000万人流量,是个中型机场,刚好符合城市的规模。如果你看过电影《航站奇缘》(The Terminal),就是在米拉贝尔机场实景拍摄(有现成且没有人的航站,不使用实在太可惜了),片头一开始就出现前往蒙特娄航班的广播,这种致意有点讽刺,也见证花大钱只换来一场空,不知道该拆掉还是留作凭吊。蒙特娄奥运的遗产如果只看蒙特娄奥运的负面影响,或许过于简化,也过分相信统计数据。撇开负债不谈,当我拜访这座将近40年的奥运主场馆时,还是惊讶于它在设计上的创新(虽然工程技术无法克服设计的巧思)。呈45度的斜塔,蓝色的缆车顺着上升到175公尺的高度,塔顶有一块100平方公尺的观景台。从这里向西看,可以看到蒙特娄市中心、皇家山,往南看则是圣罗伦斯河、北美大平原,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80公里外的景色,美不胜收。在观景台的下一层是咖啡厅、酒吧和一个小礼堂,是活动与举办仪式的场所。这样一个场所,应该可以好好利用吧!奥运除了负债以外,对于这个城市的资产是什么呢?居住在这个城市7年,就我的观察而言,蒙特娄人重视休闲、体育,爱好各种户外活动,这不是一个因负担奥运债务而愁眉苦脸的城市。据说光是观景台的收入,在40年的日子里,已经将近400万美元,每年前来观光的游客在20万到30万人之间。奥林匹克公园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旅游观光的场所,一个城市的地标。除了观光,蒙特娄也因此更具有举办国际性赛事的能力。然而,设施的完备只是前提,如何招揽人气或是提升体育的素质才是重点。

▲1976年蒙特娄奥运资料照(达志影像)

奥运促进了整体的体育风气在奥运结束后的30年,场馆一年内有200多天都举办活动。这座可以容纳5万人以上的体育场,举办过数千场国际性赛事,例如: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各种演唱会。其中的游泳中心负责国家队训练和培育,也给各级学生进行比赛。回到奥运举办前,蒙特娄缺乏一座符合国际标准的体育馆,也没有适合国际赛事的游泳池和标准跑道。因为奥运,相关设施建立起来,连麦基尔大学和蒙特娄大学的相关体育设施也得到提升。我们如果能够计算出奥运之后举办的赛事、运动会的人潮,或是这些人潮所带来的观光、经济价值和声誉,或许就会对当年的奥运有不一样看法。夏日的蒙特娄,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到慢跑、骑自行车或是悠闲散步的人,这个城市除了商业性功能,也具备健康的气氛。对比巴黎,夏日是观光客入城的季节,巴黎的好吃餐厅却几乎关门,巴黎人则远离巴黎到其他地方度假,此时的生活并不有趣。同样是法语大城,夏日的蒙特娄有F1赛车巡回、国际爵士音乐季、国际烟火竞赛等,奥林匹克体育场也成为观光的重点之一,为这个城市再增色彩。除此之外,从了解运动到认识运动,进而对身体、健康文化的提升,对市民来说才是更大的资产。

●作者胡川安,台湾人,在魁北克的第一大城蒙特娄生活,除了努力求学外,也从异乡了解台湾。「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gushi.tw)网站专栏作家,文章散见于杂志和各大媒体。Facebook粉丝页(胡川安的Life Circus)。本文节录自时报出版【绝对惊艳魁北克:未来台湾的远方参照】一书。

博客来|TAZZE|诚品|金石堂 好评发售中!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