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文学烟花齐放

廖玉蕙

文义

文蔚

图/邓博仁

散文决审会议:十月八日下午二时决审委员:廖玉蕙、林文义、须文蔚

今年时报文学奖散文组的征文共计收件422篇(包含大陆38、港澳12、东南亚17、美加10、其他9),经初审委员彭树君、汪咏黛及胡川安评选后,有62篇进入复审。复审委员为刘叔慧石晓枫及宇文正,复审结果有17篇进入决审,分别是〈今年烟花特别多〉、〈单腿鸽〉、〈猫都不见了〉、〈光〉、〈游当记〉、〈蚁居〉、〈梳〉、〈声而为女〉、〈在巴黎,我亚洲身体〉、〈玻璃天使〉、〈荣枯之隙〉、〈一山淡色〉、〈秋暮与夕月〉、〈Geisha-Geisha〉、〈药草〉、〈衣恋〉及〈盒子里睡着的人〉。

决审会议于十月八日下午二时在时报大楼B2会议室举行,由廖玉蕙、林文义及须文蔚三位决审委员组成。决审委员针对17篇作品进行投票、讨论。投票前,决审委员各自陈述评审心得。

须文蔚:时报文学奖是对全球征件,展现主题丰富。今年有好几篇投稿作品精彩反映疫情下的结构,人们面对莫名恐惧时,如何用文学或文化心灵应对,用散文带我们没办法去的世界。让我感动的是,过往台湾抒情性或古典写作方面占很大优势,但现在发现,海外稿子急起直追,修辞、古典情怀书写展露头角,是好现象。整体观察,有新意又能海纳传统,是丰富的评审经验。

林文义:赞成文蔚教授对投稿作品展现多样性的看法。我的评选标准上,希望看见不一样的「菜色」,前几年许多家族书写,但我会希望看到不同的树、不同的花,与两位评审从各式各样作品中,评出如大植物园的奖项。这次投稿作品水准挺好,相信能与其他评审有共识。

廖玉蕙:入围决审的作品共有3篇直接或间接的写到疫情,另有2篇描写没有血缘的亲情,这比较特别。另外是异国经验很多,我特别喜欢的一篇作品,以黑人、黄人、白人在美术馆如何展示的方式,探讨如何定义族裔。至于古典抒情传统写法,因台湾早年便兴盛过,自己比较不会被感动。总体而言,不少文章有非常棒的思维角度,有大论述,也有小书写。

在三位评审陈述评选心得后,开始进行第一轮投票,每位圈选四篇,之后再针对获得票数的几篇,逐一讨论。

■第一轮投票:

得一票者

〈衣恋〉(林)

〈声而为女〉(廖)

〈猫都不见了〉(须)

〈药草〉(廖)

〈今年烟花特别多〉(须)

〈Geisha-Geisha〉(林)

二票者:〈秋暮与夕月〉(须、林)

〈游当记〉(廖、林)

〈在巴黎,我亚洲的身体〉(廖、须)

★一票的讨论

〈衣恋〉

林:作者以穿衣哲学反照他的青春,慢慢稀微的自白令人印象深刻。放在衣柜里的衣服,购买时觉得亮丽漂亮,但不少衣服连标签都还没剪,回到家就觉得衣服失色。作者将买衣服、穿衣服的心情写成文章,题材类型很少,很特殊。

廖:此篇是我心中的第5名。作者将女性穿上衣服,回家却发现不适合自己、打折不买会饮恨的细微感受描写得很幽默。但因我更喜欢其它4篇,就割舍了。我会希望列进佳作奖。

须:试衣服过程很精采,可看出作者想环绕在衣服上,但要写的东西又太多,控制力道有些不够,整体感觉就差了一点。

〈声而为女〉

廖:考量到文学奖作品,我会照顾到类比性、特殊性,这篇题材很特别,写一个男生发出来的声音女生,一直被讥笑,但因合唱团老师赞美,反成为优点,后来因特殊声音而衍生不同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会有声音困扰,他把他的困扰一点一点折叠式的描写出来,写得很传神,令人能充分感受到他的困扰与心情转变。

林:题材特殊,反映散文多种面向的可贵,又描写到外国合唱团的国际面向,值得讨论。

须:就我所知,许多流行音乐选秀的评审听到男生拥有女生般的声音,多会疼惜,男生有漂亮的嗓音也不会那么被排斥。部分段落其实感觉没有被歧视,但不知为何会如此低落,让我觉得有些地方有些勉强。文中他从餐厅点完菜,再来用类似标题的黑体字,转到比赛台上,那部份我看很久,剪裁部分有点跳接太快,像在写小说。整体而言,我感受到题材没有那么贴近他自己,他很用力去看声乐的书,把题材凸出来写,但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

〈猫都不见了〉

须:这篇以疫情期间得知一位老师自杀当开头,我原以为会去追溯这位老师的悲伤故事,但结论却是一点都不同情这位老师。且中间篇幅描写了老师各式各样的霸凌,作者以非常冷酷的方式收尾,叙说在疫情隔离期间,如何从伤痛走出来,看见自己被伤害那一切。风格有特色,笔调很冷,故事转折还算妥当,但若其他老师没那么支持,我也不会坚持。

林:这篇是好题材。但中间感觉是为篇幅而勉强写,一直强调老师就是这样。人物因为多,写得太散,就模糊焦点。

廖:这篇本来是我的前3名。但我觉得作者后来笔法有点乱掉,从一张多人照片写了许多同学,看到中间要不断翻回去看是谁,一下写霸凌,一下又变成写猫,想表达的东西没扣合好,若想好、整理好,我会很喜欢。

〈药草〉

廖:这篇让我感觉作者是刻意扣合题目,写亲密但非直系血亲的奶妈从小如何照顾他,用药草来描述关系,奶妈临终前也非常挂念等等。种种让我感觉有点刻意要去扣合,这篇我可以不坚持。

〈今年烟花特别多〉

须:我非常、非常喜欢这篇作品。他描写当疫情发生时,你到底该怎么过你的人生。首先,他认识一个音乐软体,从各式各样的音乐中,听见时代的愤怒,并引用研究,指出某些饶舌歌手的智慧是远超过小说家,我觉得很有趣。再来借由思考港边记忆,他连结到《白鲸记》,幽默描述人与人疫情间的变化。

最后他谈到人们因疫情囤积不少烟火,只能不断施放,造成的恐怖现象。他引用英国研究,说人们喜欢烟火是基于恐惧,烟火虽会爆破,却不会伤到别人,是种处于恐惧边缘巨大的喜悦,我觉得太棒了,因疫情也是不断给人遥远的恐惧,我们又要如何从中找到喜悦,是今年最重要的。

我认为整篇在谈特别的人生哲理,点出人闷在房子里可以走多远,因为今年看不到壮游式的描写,毕竟谁都去不了哪里。这篇告诉你,想像力可以带你去多远的地方,最初看会觉得是资料贴一贴,但却富有自己审美的趣味。

林:虽在疫情里面,但作者的世界却真的有走出去,资料详细,写得像身处一个游乐园,我觉得很特殊,可以支持这一篇。

廖:这篇在疫情期间富有时代意义,但他花了很多时间在拼贴资料,整合过程中有些突兀,让我觉得有点炫学。文中特别提到封锁时间点,但看不出这样写的意义,若要进入佳作,我支持。

〈Geisha-Geisha〉

林:这篇很特殊,虽场景是在美国,却有许多京都意象,让人像身处联合国。破碎语言与跳跃式写法,对我来说很有意思。

廖:这篇让我觉得不支持的原因是句法古怪,如「拨开你的壳,让酒精唆你的头黄」、「父亲是仅属于一个时代的纯洁的知识份子」等,让我觉得语法诡异。

★二票的讨论

〈秋暮与夕月〉

林:这篇的笔法很抒情,让我像回到琦君的时代。

廖:我喜欢现代写法,这篇写的是早年母职神话,看了有点腻,台湾已经不流行这种文体了。

须:作者应是南京作者,场景设定在南京城市,简体字转换过来有些错字。入赘男性题材少有人写,几段写爷爷的部份让我印象深刻,以前琦君写女性,有很柔的韵味,但作者写一生沉默、没有发言权的入赘男性,也就是爷爷,在故事转折处有好看的心情故事,跳脱自己的立场谈这样的议题,还算有趣。

〈游当记〉

林:这篇谈当寂寞女人遇到小鲜肉的故事,满特殊的,题材有意思。全篇写的不只是女人拿金子换生活的勇敢,而是她不知道前程会如何的结尾。

廖:这篇描述一位女性失恋后不小心撞进理发店,撞见一位黑衣黑瞳的男生,因此怦然心动,女生非常豪放,将男人比喻成取悦她的猫,不惜拿阿公为她打的金子去当,以换取和男生的生活,并在文中不断强调「不要去怪小鲜肉,这一切是我自愿的」。让我非常感动,看到最后都替她担心,文章也具有时间感,从夏天写到冬天。

须:这篇也是比较小说笔法写作的散文,人物很单纯,描写单恋式的情感,触及女性性别自主问题,写法穿梭一些当代描述,若要与〈在巴黎,我亚洲的身体〉之间择一,我会选〈在巴黎,我亚洲的身体〉。

〈在巴黎,我亚洲的身体〉

林:这篇应该是以男同志为主角,描述相互交换认知的过程,读起来像散文诗,每个男生出现都是不一样的鲜明形象,我在看这篇时,会想到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但中间有一段资料,看来像翻译,我担心引用部分是否会太多,除此之外,我认为这篇非常好。

廖:我不讳言这篇是我的第一名,原因是它有宏观的视野。开头写到,他与一位男子缱绻缠绵,最后回到他们两人见面时的状况,谈到欧洲人怎样来看亚洲人。从美术馆中,可以看出欧洲身体无所不在,黑人则是农民、奴隶、女性等被欧洲文化狙击的人,但最惨的是黄种人,亚洲人是零、是无,在美术馆里看不到,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族裔的问题。

须:完全赞成。比较值得批评的是林文义老师担心的部分,他其实可以自己改写一下,毕竟文学奖,大家对于文字会有一定的敏锐度,如是作为观念艺术,我能接受。我会给它前两名,作者写得很细腻,描述得很漂亮。

第二轮投票前,评审先行讨论淘汰的部分作品,经过反复推敲琢磨,进入第二轮投票阶段的作品有〈秋暮与夕月〉、〈衣恋〉、〈声而为女〉、〈游当记〉、〈今年烟花特别多〉及〈在巴黎,我亚洲的身体〉。

■第二轮投票

(采计分方式,各以6分、5分、4分、3分、2分、1分计):

得16分:〈在巴黎,我亚洲的身体〉(廖6、林6、须4)

得12分:〈游当记〉(廖5、林5、须2)

得11分:〈今年烟花特别多〉(廖2、林3、须6)

得10分:〈衣恋〉(廖3、林4、须3)

得8分:〈秋暮与夕月〉(廖1、林2、须5)

得6分:〈声而为女〉(廖4、林1、须1)

结果出炉,〈在巴黎,我亚洲的身体〉获第41届时报文学奖散文组首奖,〈游当记〉获得二奖,〈今年烟花特别多〉及〈衣恋〉获得佳作。恭喜所有得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