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愛上海洋之時 才會真正開始重視它
「洄游吧 Fish Bar」创办人黄纹绮的成长、求学经历都与海相关,热爱海洋的心推动她回到花莲七星潭创业,选择了一条必须兼顾理念与现实的艰辛路。记者/许诗恺摄影
站在海天一线的辽阔沙滩上眺望渔场,脚踏蕴含日晒热量的土地,任凭风中咸味灌入鼻腔,又被海潮声牵引放松全身,眼皮再过几秒就要自行阖上;此时导览员鼓励大家打起精神,准备先回室内休息,亲手触摸待会要吃下肚的生鲜。
读完这段叙述,若你起了「好想尝试看看」的念头,其实你已落入以海洋保育为经营宗旨的「洄游吧」团队精心雕琢的节奏里。
洄游吧创办人黄纹绮形容,这是一场潜移默化的生态课程。
渔村变民宿村 但海洋子女从未遗忘
这堂课的教室位于花莲七星潭,虽然名字里有个「潭」字,但七星潭其实面对着太平洋,八十年前状似北斗七星的「真・七星潭」则被填平盖了空军基地。
当时不得已迁徙的遗民们为纪念故乡,决定把七星潭(Malongayangay)一名带来原先叫作月牙湾(Cikatingan)的海滩上,如今成为目前最为人所知的称呼。
在七星潭逐渐取代月牙湾的年岁里,台北人黄纹绮经常来海边陪家中长辈,又被同样住花莲的表亲们带去上山下海,过暑假就像参加一场自然夏令营。
接着她上大学读海洋、硕士读管理,人们逐渐遗忘月牙湾,小渔村也成了民宿村,原先居民赖以为生的「定置渔场」现今仅剩三家业者仍在经营;其中一名头家便是黄纹绮的亲戚,而她没有忘记外婆的月牙湾。
定置渔场其实离七星潭岸边非常近,却极少被真正纳入旅客视野中。记者/许诗恺摄影
「想要回花莲创业,其实最刚开始的动机是不甘心,不甘心被说『搞保育的』活不下去。」黄纹绮的学历很漂亮,七、八年时间都在国立中山大学研究海洋,也曾为学术计划出国考察欧美港都,研究生涯未减弱她对环境的关注力道,甚至越发强烈,想着该如何结合所学与理念。
但「搞保育」的确无法发大财,渔业是比农业更封闭、极度倚赖地缘关系的世界。黄纹绮也形容,台湾是一座只有海鲜文化,却没有海洋文化的岛屿。
面对这些困难,她决定反其道而行,以「海鲜」引起顾客对「海洋」的兴趣。
她决定 用海鲜唤起对海洋文化的认同
黄纹绮观察到,台湾人普遍嗜鱼又喊不出鱼名,对海洋的认识止步于玩水,「这样太可惜了。」她多想让大家都享受到自己回忆中与海共生的快乐,于是洄游吧的服务分为三大类型:美食、平台与体验。
他们架设网购通路出售七星潭海域捞捕鲜鱼,附上产地履历与烹饪教学、生态保育文宣,产品皆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编制的「台湾海鲜选择指南」为标准进行筛选,仅提供绿灯(建议食用)鱼种,排除有生存危机、体型过小、尚未性成熟的个体,营利归营利,捍卫保育核心价值仍丝毫不得马虎。
体验则包含渔业知识课程、净滩,以及一定人数提前预约才可成团的出航导览。
让游客亲眼看着渔船在近海工作,甚至将渔获拖曳上岸,不久后即刻变成料理端上桌,享用前还先上了一场食鱼课程,接着接触在地文史与环保议题。用乐趣勾引游客,唤醒他们的情感,最后转变为对七星潭的关注。
采访当天,国立东华大学学生刚好来访,他们一边触碰着鲣鱼「大体老师」,一边比对萤幕上介绍的鱼类特征。记者/许诗恺摄影
「我们的净滩也不是单纯带着大家捡垃圾,是一场『地理』体验。」黄纹绮强调,海洋不只有美景、美食值得人探索,其实每段海岸都有其特色,它的好与坏都必须被看见,她希望能进一步为海岸勾勒出更多元的风貌。
例如七星潭是知名风景区,海滩垃圾以塑料、烟蒂为大宗。洄游吧带领学员净滩时,会一并讲解垃圾来源,解析它们为何出现在此。将「思想」灌入这场「行动」中,最后再清洗可再利用的安全回收物,放进手工肥皂里当装饰品,让参与者有成就感。
返乡青年勇闯渔业世界 翻转高龄化与观光化
如此营运逾三年,合作伙伴从亲戚扩展到整个七星潭地区,东昌、朝金、嘉丰三家渔场共五组定置网,再加上数十位渔工。洄游吧的年轻人们已在高龄化渔村里扎根,一切看似顺利,过程可没那么简单美好。
「定置渔法」的特色是守株待兔,先任凭洄游中的鱼群自己游入网中,渔民再收网捕获,这早在日治时期便常见于台湾近海。而一整组渔网还可细分成垣网、运动网、箱网等部位,每张网子的孔洞设计、作用不同,尚未成熟的鱼甚至可直接钻洞离开,因此比当今主流的「拖网渔法」更富保育概念。
至于一组渔网则需十六人看顾,八人驾着重量在二十至五十吨的CT3渔船出海,由船上最老江湖的渔捞长负责观察海流与鱼群,掌控收网时机;岸上另外八人负责补网、修机具、整理渔获,一但渔船收网,他们便要冲上木筏将鱼群拖曳至岸边,再开着推土机接手运货。
简单来说,这是极需经验的手工业,渔工们个个是职人。
当海上收网时,渔工们必须冲刺驾着胶筏前去接应,再运回岸上用推土机整理。记者/许诗恺摄影
七星潭以「海天一线」美景和一片灰白色的砾石滩闻名,渔工们使用的推土机虽然突兀,却提醒人们这里仍然是个渔村。记者/许诗恺摄影
但问题还没结束,刚开始向渔民进货时,她硬着头皮向对方提及保育需求,搬出资料要求「这只还没长大、这种抓太多了,不能卖。」当然换来一阵白眼。
幸好返乡青年锲而不舍的觉悟逐渐被众人看见,渔民自知定置渔法宛如夕阳产业,一辈子与海共生的他们也最明了海洋生了病,非改变不可了。于是开始主动帮忙筛选鱼货,有些人成为洄游吧的课程讲者,或在海上协助定置渔网的观察行程。
黄纹绮分享,她舅舅原本面对访客,一句话都不敢讲,手写了十几张A4讲稿带导览,活动开始前还先灌 啤酒压压惊;现在已能充满自信的随口分享捕鱼故事,一同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害羞。
只在七星潭还不够 台湾人都应学习与海共生
梦想终于起了头,黄纹绮仍在自问,虽然已把海鲜融入成教育的一环,下一步该如何继续扩大外界认识海洋的管道?
于是在2017年,洄游吧与统一超商好邻居文教基金会开始合作,对方直接安排花莲当地的7-ELEVEN门市与洄游吧共同设计「渔人藏宝图」和「小小鱼达人」两项专案,也派遣区经理、数十名店长一起研拟活动及受训,协助洄游吧串连在地商家,完成跨业合作。
游客们拿着「渔人藏宝图」造访七星潭鱼市场、柴鱼博物馆、四八高地等景点,再回到游客中心盖章后,便可到附近门市兑换饮料,目标是让旅客认识当地历史,在保育海洋的同时也复兴渔村文化,范围横跨在地60间商店、4间7-ELEVEN与多家住宿、饮食业者。
洄游吧的教室就在七星潭岸边,学员参加课程们不只学习海和鱼的故事,还可以从阳台上一边认识渔网模型,一边眺望远方正在作业的渔船。记者/许诗恺摄影
「小小鱼达人」则前往花莲市区多家7-ELEVEN门市,讲师们带领孩童在店内寻找以海鲜制造的产品,再进一步介绍这些鱼种的生态与特征,以互动邀请亲子了解食鱼教育、永续海洋的重要性;今年好邻居文教基金会更加码支持洄游吧,预计将活动移师至台北举行,提倡「给孩子吃鱼,不如让他们识鱼。」
除了各项实体合作外,好邻居文教基金会也推出「青年深根计划」辅导花莲、苗栗返乡青年进行地方创生,并邀请纪录片工作者拍摄他们的独特故事。其中《一起洄游吧》一片入围第四届台北金雕微电影展共七项奖项,最终夺得优等影片、永续类优等诸多殊荣。
不计一切分享这份心情 就是她们实践爱海的方式
洄游吧目前正职成员共四人,除了黄纹绮擅长管理,还包含教育背景出身、擅长插画的伙伴,至于上述提到的各项活动文宣,也都委托出身花莲的青年们负责设计。
从七星潭到花莲市沟仔尾、寿丰乡、太巴塱,近年花莲社区营造蓬勃发展,再加上花莲出生的网路红人阿翰及黄大谦,新生代饶舌歌手莫宰羊等人皆把故乡融入创作中。花莲正吹起一股新气象,这阵风不从太平洋吹来,而是在此成长,又从外地带回养分的青年,自行建构出一条返乡产业炼。
目前洄游吧也接下了花莲市「海是生活节」主办资格,将在花莲境内多个渔港、商港举办活动,提倡海洋文化的多元性,现场也不忘提供七星潭捕捞的鱼货,并交给「支持环境友善」理念的在地餐厅煮成料理。
黄纹绮还有更遥远的目标。
在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个大岛之间有片濑户内海,当地海洋居民们和外来艺术家合作,每三年一次举办为期半年的「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对艺文有兴趣的参加者必须搭着游艇周游列小岛,连带在参访过程中融入了岛屿生活。
就像七星潭不是潭,洄游吧也不是真正的酒吧,黄纹绮期望将洄游吧经营成一个平台,「能让大家在这里自由谈论海,串联起不同面向的人。」透过洄游吧引领游客接触海洋,聚集花莲有志之士一同培育在地生命力,最后创造出专属于台湾的海洋文化。
洄游吧即使脚步已稳,搞食鱼教育、海洋保育导览仍不是个发大财的好方法,问黄纹绮为何敢把梦做得如此巨大,她止不住雀跃的说:「就像我很喜欢海洋,希望大家不要再害怕亲近它,唯有当人们都学会爱上海洋之时,我们才会开始真正保护它。」
定置渔网在海面下的结构其实非常复杂,约50%鱼儿会先游入第一张「运动网」中尽情游泳,真正再进入箱网中被捕获的数量约30%,效率虽低,却相对具有保育观念,是传统渔民们「与海共生」的一门技艺。记者/许诗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