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火车头变绊脚石
图╱美联社
新闻提要■德国汽车工业曾经以创新、高品质享誉全世界,然而面对国内经济疲软、中国市场低迷和电动车转型等冲击,产业近年每况愈下,至明年恐怕仍不见起色。
精句选粹■Germany’s car industry is facing a range of issues, from regulation to macroeconomics, China and EVs.
慕尼黑智库Ifo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德国汽车工业的信心指数持续波动,而根据最新公布的8月数据,指数再次回落至负值24.7,且对未来半年的景气「极为悲观」。
德国汽车巨擘福斯(Volkswagen)便是最新的例证,该公司2日声明表示,不排除关闭本国厂房,且自1994年以来实行的就业保证协议可能要喊停。
其他车厂业绩也是一片低迷,各家最新财报财测中,宾士(Mercedes-Benz)汽车部门下调全年获利率预期;宝马(BMW)汽车业务第2季获利率低于预期;保时捷下调2024全年展望,该公司将此归因于特殊铝合金的短缺。
德汽车业 蜡烛多头烧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坦承他们面临多重挑战,至少到明年仍将持续存在。协会认为,挑战包括疫后产生的后遗症、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国家政府和欧洲方面的高规格监管要求等。
此外,宏观经济趋势也影响汽车产业,国内需求疲软进一步拖累汽车业绩。汽车产业是德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其影响的不仅大型企业,还包括国内各地数千家中小型企业,因此恐将进一步拖垮整体经济。而德国经济在这两年持续游走在衰退边缘,GDP在2024年第二季出现季减0.1%。
KPMG全球汽车业务主管里斯(Andreas Ries)说:「『德国汽车业一咳嗽,经济就会感冒。』这句话正符合现在的情况。」他表示:「德国车厂称霸近140年,这种情况对它们来说相当陌生,因为产业正在经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转型。」
另一方面,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市场竞争也同时加剧。美国银行欧洲汽车研究主管施奈德(Horst Schneider)表示:「我们仍然面临极惨烈的情况,电动车销售情况不如预期。」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持续成长,对德国汽车制造商来说仍旧无感,因为竞争对手已经以部分更好、更便宜的产品抢占市场。
贸易战 重挫德制造业
此外,欧盟和中国之间贸易战和关税壁垒的紧张局势也为市场带来压力。施奈德说:「德国制造业非常容易受到贸易政治的影响,先前40%或50 %的营收来自中国,然而中国市场逐渐封闭,与此同时,我们有更高比例的电动车,但获利能力又远远不如燃油车,形成双重问题。」
他表示,「如果来自中国的获利未减少,产业可以轻松因应对电车的获利瓶颈,但情况并非如此,而且中国市场的利多正在减少,因此普遍存在获利压力,获利率正在萎缩。」
至于德国汽车工业下一步该怎么走,里斯认为这些挑战中仍有一丝曙光,像是油电混合车在市场停留的时间比预期更长,燃油汽车销量也有缩增加。他呼吁政界、商界和学界需要合作,在法律监管、品质方面达成共识、打造框架。
VDA同样认为需要打造不同的生产条件:「我们需要政治改革而非监管,实用主义而非微观管理,更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以及形塑现代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