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铁改革的绊脚石
(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台铁太鲁阁号列车事故虽然肇祸原因直指施工和监造厂商重大恶性的不当施工,但不可否认,台铁组织文化不良,「运工机电」四大部门不协调,基层散漫马虎,上情无法下达,各玩各的,也是原因之一。这次重大死伤事故的肇因仍待行政院运安会及检调机关善尽调查职责,将违法者绳之以法,并提出台铁改革之道,给社会一个完整的说明与交代。
2018年底发生普悠玛号翻车事故时,行政院运安会就提出144项改革措施,如今对外宣称仅剩30多项因需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但如果真有此良好绩效,为什么近2年来台铁事故频率不减反增,此次反而造成更大惨剧呢?
日前蔡总统已在民进党中常会宣布改革台铁的决心与三大改革方向。要改革台铁的组织文化和组织效能,长期以来一直是蓝绿共识,可惜碰到了选举和台铁工会抗争,当权政客就退缩了,弃台铁生死于不顾。
台铁这个百年老店已是百足之虫,谈改革,非交通部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如无行政院及总统府的强力支持,根本难以成事。无论蓝绿执政,交通部早期的研究报告就指出台铁公司化是唯一可以成功的途径,它可以透过公司治理,经由董监事会决议,弹性引进外部资源与人才,合理调整公司同仁薪资与退抚机制,让风险认知与风险管理彻底改善基层的工作方法,让「运工机电」横向联系和标准作业程序SOP的管考机制被充分执行,让台铁在各地的闲置用地与空间得以活化、极大财务效益化,让各部门权责更清楚,且可明快重惩重罚。
当然台铁的公司化,主政者「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主因在选票,怕得罪台铁工会及其所串连的全国各大工会的抗争。但是高层真的认为尽快让悬缺3个月的台铁局长就任,按照蔡总统宣布的三大改革方向处理,就够了吗?我相信改革前期会风风火火,但以台铁人员的老旧思维,得过且过的马虎心态,改革热情恐怕很快就消退,形式的书面改善报告必然多于实际改善情形,日后重大事故的历史重演恐难避免。如今民心可用,如当权者反其道而行,历史自会有功过评断。
如今交通部要尽快强化和台铁工会的沟通,向工会剖析台铁公司化不等于台铁民营化,同仁的薪资及退休权益并不会受损,不会被逼离职,同仁可透过不断的在职教育充实智能;而且工会如能与台铁局合作,争取社会认同台铁公司化,台铁浴火重生必定可期。反之,工会如果只是对抗,哪天又发生重大事故,台铁就绝对没有明天了,还会遭受社会大众更大的唾弃与责难。
当然,交通部要争取台铁工会信任的第一步,就要尽力向行政院争取过去历史退抚债务由行政院概括承受,或以分散全国各地的部分地产支付此一债务,部分由行政院支应,以求台铁公司化顺利。
台铁的生死就在当权者一念之间,是非功过,历史自会记载! (作者为前交通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