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对于大一中架构的观感及效应

刘性仁

一批关心两岸发展台湾未来的有志之士,跨越蓝绿藩篱,过去曾有不同的背景,站在不同立场, 但现今愿意合作,以国际关系背景理论中邦联模式思考两岸发展,有点大和解咖啡的味道,从民间出发,希望能够对两岸现况指出一条道路,特别是凝聚台湾内部共识,提出以「大一中架构取代「一中」原则,两岸共组一个不完整的国际法人,以共识决处理双方关切事务,作为两岸现阶段过渡方案,其心迹可嘉,使命有力,然而从结果论来看,大一中架构不能忘文生义,也不能用刻板印象来探讨,故来自各方的挑战与需要释疑之处势必不少,也无法得到蓝绿红三党的认同,其可行性尚待观察,但最起码开启了两岸政治议题的讨论,这是好的一步,然未必有好的结果,逼使台湾蓝绿回到两岸核心政治议题空间,谁都无法闪躲,对民众享有知的权利来说,也未必是坏事;况且两岸当局

能撷取其中的精华,相信有助于形塑台湾共识及两岸共识。

由于台湾近来发生因两岸服贸等政策争议所引发之统独之争和蓝绿对立,对于两岸政治互信与认同基础,产生一些波澜,无论是去年签署的两岸服贸协议或是两岸监督条例,都在立法院动弹不得,无法审议通过,太阳花学运让两岸争议升高,严重阻碍及迟滞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也阻碍着两岸关系向敏感的政治深水区进展。在这种背景下,施明德苏起等人提出「大一中架构」,希望在两岸持续稳定及和平发展大背景下,凝聚台湾共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注。

他们提出的处理两岸问题五原则包括:一、尊重现状,不片面改变现状。 二、现状是: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起,即已并存于世,而且双方政府已从「交战政府」转为「分治政府」。三、「一中」原则已被部分人士窄化,僵化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名词;既无法呈现两岸现状,也愈来愈难被中华民国2300万台湾人民所接受。建议用「大一中」架构取代,才能符合现状,迈向和解之路。四、「大一中」架构意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上共组一个不完整的国际法人,以共识决处理双方关切的事务,作为两岸现阶段的过渡方案。五、在「大一中」架构之下的双方,应消除敌对,共同维护本地区之和平与安全,双方承诺互不使用武力,且不得与任何国家签定不利于另一方的军事攻防协定;双方均享有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与其他国家建立正常关系的权利。这五项内容尚有许多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味道,只是原则而非具体规定,只是框架而非具体安排,因此引发外界的讨论。

对此马政府重申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恐怕是因为「大一中」近似邦联制架构有难度,况且政治议题始终不是马政府优先处理的选项

马政府一直秉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倘若两岸悖离新功能主义中由低至高议题顺序,而从高层政治议题开始讨论,恐怕会阻碍两岸低层政治中事务性议题的磋商;并且这五点在实行起来恐怕难度不低,在台湾内部都无法形成共识。将一中的诠释权完全让给大陆,不仅对中华民国情何以堪,也对不起目前承认中华民国的邦交国,大一中架构若是要大陆先承认中华民国,再寻求未来大一中架构,等于是邦联制的变体,就现实来看几乎是不可能。况且大一中架构也必须处理中华民国宪法、九二共识等具体问题。

若从国民党角度来看,无法接受这五点必须套餐式的全盘接受,国民党介意的是对于现状的界定,国共目前在尚未终止敌对状态前确实是属于交战团体,国共间仍属于主权之争,若要从交战政府转为分治政府,等于抹杀未来的可能性及空间,变成分治现状,使国民党未来发展受限,并且是现状固定化,与国民党政策主张国统纲领不符,逼迫国民党必须处理国统纲领,但国民党国统纲领恐怕必须由全体党员决定,此时实在不宜变动调整,否则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民进党来说,难度更大,民进党既对无法接受一中,又来大一中架构,虽然其强调必须为台湾2300万人接受,对于近似邦联的大一中架构,民进党发言人认为台湾来的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来决定,这是我们社会最大的共识,尊重多元不同声音;蔡英文办公室发言人洪耀福指出,多年以来,已经有许多人提出这类的意见,有人还不止一次参与提议不同的建议,这显示台湾迄今仍然是缺乏共识;民进党立委蔡煌瑯表示,「大一中架构」就是「两韩模式」,说明两个独立政治实体在国际上各有国际地位,实质就成为「两个中国」,因此他认为中国大陆不会接受这个内容,所以相关论述只是一厢情愿、了无新意。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高志鹏则从国际法角度来看,他认为所谓的「不完整国际法人」没有先例,可能只流于构想,而无实质意义。

中国大陆对于大一中架构,恐怕难以接受,不仅将现状固定化、没有对台独表态、企图用邦联方式使大陆能够接受「大一中架构」,更不能接受的是虽然得到一中的诠释权,但却丢掉未来表决权,台湾的未来大陆无庸置喙,因为两岸都必须尊重现状,不片面改变现状;国共两党也从交战团体中争中国的正统,变成唱独角戏,让台湾享有「分治政府」的状态,大陆岂有会接受的可能性?无论是两韩、两德甚至邦联,大陆都认为是两国论的变体,未来的变化性没有了,就算得到一中的代表权也不具任何的意义;同时也无法体会到国共间的恩怨情仇

回到大陆的本身,当然反台独及一中框架和中华民族是底线,五原则中既没有提到民族层面,也没有两岸特色,多从国际的角度企图将「大一中架构」变成一个不完整的国际法人,美国方面当然可以接受,台湾方面也可以接受,但大陆方面无法接受,大陆当局绝无可能从此角度来探讨及思考两岸双方均享有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因为大陆当局对于法理台独及可能造成两国论的结果无法接受。

大陆当局当然会提出疑问及担心,疑问可能有不片面改变现状,是不是指长期维护分裂状态,放弃统一目标?两岸分治与「一边一国」有何不同?取代一中原则,是不是放弃一中原则与立场的意思?还是继承一中原则与立场?「大一中架构」与大陆绝对不接受的邦联制有何本质的区别?还是同一回事?和平与安全是构建在什么样子的政治基础上?

大陆的这些疑问,围绕着防独促统、两国论疑虑、一中框架、邦联制、两岸在国际活动空间上打转,对于「大一中架构」,这是未来式,大陆担心的是现在式的问题。

「大一中架构」若是邦联制的变体,一个由若干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国家联盟,这个大一中邦联本身不具备构成一个国家所必需的全部要素,故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它虽然设有公共机构处理有关共同事务,但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也没有统一的立法和财政预算;各成员国公民只有其本国的国籍,而没有邦联的共同国籍。邦联的法律和政策对各成员国不具备无可争议的强制性。在邦联之下,各成员国都是独立主权的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各自在外交、法律和军事上均具备完全独立的自主权。各成员国的加入或退出相对自由。光从这些内容来看,过去亦有中华邦联之议,但都无任何结果。

若是邦联制,大陆必须承认中华民国,等于两个中国,大陆岂有接受的可能性?因此「大一中架构」的阻力与挑战,显然在大陆要远远多于台湾,在台湾蓝绿亦有阻力,它没有处理谢长廷一再提出的宪法问题,也没有处理一中三宪问题,也确实诚如张亚中教授所言,这个架构没有去处理主权是否在相互重叠下发展关系。或许「大一中架构」有它的模糊性,但也有它的清晰性,他或许站在民间的角度才能如此洒脱,但光是国民党内的国统纲领、民进党内的台独党纲与台湾前途决议文,恐怕在台湾就很难达成共识,公民团体及民间社会对此的看法尚待观察,更遑论大陆当局的担忧及疑问,恐怕尚须要更多的说明及沟通。

大陆当局对于「大一中架构」的批评可以归纳成几项:

第一, 五原则虚化、淡化弱化了一中原则。

第二, 五原则是要把两岸分而治之的状态永久化。

第三, 共组不完整的国际法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大陆难以接受。

第四, 台湾要求参加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不仅破坏现状,而且违反国际法相关规定。

总之,「大一中架构」五原则要套餐式的全盘接受,有其模糊性,也有清晰性,平心而论‧正当台湾内部缺乏共识、两岸缺乏互信及认同基础,抛出这样敏感的政治性议题,对两岸是否是最好的选项?近似邦联制的「大一中架构」,大陆当局是没有任何可接受的可能性,因为从世界走向两岸的路径清楚,大陆担心邦联制的骨牌效应在维稳之际恐难以承受,也非两岸一中的思考,与一中各表有一段差距,争中国的空间失去,大陆不见得高兴接受,复合式邦联制也不利于两岸共识的形成。

台湾或许较能接受「大一中架构」,但朝野都必须处理很多棘手的问题;光是宪法问题、宪政思考、主权与治权,这些政治议题想到就头痛,没有和解的可能性,只会突显政治争议,表现在台湾内部与两岸之间。台湾若是能够凝聚成为「大一中架构」,大陆方面也无法接受,仍是各说各话,陷入无解的僵局。

两岸问题实在太复杂太困难,佩服有志之士提出论述的勇气及使命感,最起码愿意正视政治争议,愿意跨出台湾朝野和解之路,只是若从现实及政党层面来看,未必能够如此洒脱,毕竟两岸政治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始终带有理论找寻与现实应用的困境,「大一中架构」仍难逃离各自表述的命运。

我们不能忽略,「大一中架构」否认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虚化、淡化、弱化一中框架的政治基础,这非但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法理基础,有两个中国构建未来不完整大一中的色彩,恐怕中国大陆将难以接受「大一中架构」。

●作者刘性仁,北市,博,中国五权宪法学会成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