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均GDP比较:20城过亿 深圳本土超10亿 广州第四
生产总值(GDP)密度或者地均GDP,指的是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密度和活力。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有20个城市的地均GDP超过了1亿元/平方公里,比上一年增加了两个。其中最高的深圳,其本土地区(不含深汕合作区)地均GDP达到了11.2亿,是我国首个地均GDP超过10亿大关的城市。
珠三角最为密集
统计显示,地均GDP超过1亿的20个城市中,有18个位于沿海地区。其中,第一名的深圳本土地区(不含深汕合作区),去年地均GDP达到了11.21亿元,是第二名上海的两倍多,也是我国第一个地均GDP突破10亿大关的城市。
数据显示,深圳本土土地面积为1997平方公里。同为一线城市,上海面积6300多平方公里,北京是16800多平方公里,广州是73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深圳大致相当于北京的八分之一,或上海、广州的三分之一,是目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市域面积最小的。但在如此狭小的土地空间之上,去年深圳本土的GDP达到了22391平方公里,排在上海北京之后,广州之前,稳居第三。
发展至今,如果扣除山体等生态控制区域,深圳目前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已经基本饱和,因此,深圳产业也在加速外溢。这种情况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简历,为深圳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去年9月7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等工作,该合作区调整为深圳全面主导。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GDP数据纳入深圳GDP计算。
深汕特别合作区上距离深圳市中心大约100多公里,面积达到了468平方公里。加入深汕合作区之后,深圳总面积达到了2465平方公里,GDP达到了22438亿元,地均GDP为9.1亿元,预计包括深汕合作区在内的新深圳地均GDP今年有望突破10亿大关。
除了深汕合作区,今年4月,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在一次联席会议上提出,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规划建设一个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促进三地协同发展。
深莞惠协同发展试验区也是深圳产业外溢的又一个体现。该试验区参照深汕特别合作区有关做法,推动在东莞、惠州邻近深圳地区划出一定区域,规划建设跨行政边界的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税收存量归当地所有,增量部分由三地政府在协商基础上按比例分成,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2017年城市地均GDP前24名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整理
深圳之后,上海的地均GDP高居第二,达到了4.75亿元。去年上海GDP达到了30133.86亿元,成为我国首个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城市。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汤汇浩表示,GDP突破3万亿元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上海经济的新起点。但更重要的是在新起点上追求高质量的发展,提高上海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名的东莞也取得新突破,去年该市地均GDP达到了3.08亿元。作为“世界工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东莞近几年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经过数年努力,东莞经济活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东莞转型已抵达向质变突破的“关口”。
按照规划,未来东莞将以建设智能制造强市、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市为牵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向创新型一线城市挺进,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前十名中,唯一一个不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是海西经济区的厦门,去年地均GDP达到了2.56亿。这个东南沿海风景十分优美的城市,与深圳一样,30多年前设立经济特区时,政策规定是一个经济特区只能带一个县,因此厦门总面积也在2000平方公里以内,仅为1699平方公里。由于发展空间较小,土地供应较少,厦门的房价水平也比较高。
相比上一年度,今年地均GDP亿元新进成员为镇江和宁波,均来自长三角。在沿海18个超过1亿元的城市中,8个位于长三角,6个位于珠三角(小珠三角概念),其中前5名中,珠三角独占3个,深圳、东莞和广州分列第1、第3、第4位,可见珠三角是我国GDP密度最高的地区。
实际上,如果加上毗邻的港澳,则珠三角的GDP密度还会更高。去年香港和澳门的GDP分别达到了23049亿和3400亿元,地均GDP分别为20.87亿和103亿元。扩大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来看,大湾区由“9+2”城市组成,即(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合计约5.6万平方公里,2017年大湾区11城GDP之和已经达到了10.22万亿元,地均GDP达到了1.82亿元。
今年,地均GDP亿元城市新进成员为镇江和宁波,都来自长三角。
如果以省份来看,地均GDP过亿元的城市中,来自广东的最多,达到了7个,除了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中山和珠海外,来自粤东地区的汕头也名列其中,达到了1.14亿元。其实,汕头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显示,去年汕头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2717人,仅次于深圳、上海和东莞,位居全国第四。
在广东后,江苏有5个城市入围,分别是无锡、苏州、南京、常州和镇江。其中苏南的无锡和苏州地均GDP都超过了2亿元。
不过,同样是东南沿海最发达的地区,浙江只有嘉兴和宁波两地地均GDP突破亿元大关。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浙江山地多,浙南、浙西等地都是丘陵地带,山地多,平地少,所以人口和经济密度自然就不如苏南和珠三角。尤其是省会杭州,山地和丘陵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二,所以杭州的GDP密度只能位列各城市30位左右。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北京,尽管北京总面积超过了1.6万平方公里,但山地面积占比就达到了62%,因此北京的GDP密度仅位列第11位。但是如果只计算主城区的GDP密度,北京和杭州都将可以名列前茅。
在沿海之外,来自中部地区的武汉和郑州地均GDP也超过了亿元大关,这两座城市都已经进入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行列,都是中部人口大省的省会。其中武汉以1.56亿元位居第12位,郑州以1.23亿元位居第16位。
作为中西部人口大省的省会,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速的情况下,这些城市的GDP密度也会随之迅速提高。以郑州为例,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对第一财经分析,郑州人口快速增长,城市高速扩张,主要因素是,河南人口规模很大,城镇化水平又相对滞后,到2017年才刚突破50%,比全国低了8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这也意味着发展潜力很大,目前河南处在高速城镇化的阶段,使得各种要素不断向郑州集聚。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接下来,地均GDP亿元城市的新进成员很可能是青岛和成都,这两个城市目前地均GDP都超过了0.95亿元,今年有望进入到亿元大关的行列,如此一来,作为山东第一大城市,青岛有望成为山东第一个地均GDP突破亿元大关的城市。成都也有望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地均GDP突破亿元大关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