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復仇》:地緣政治如何影響世界戰略?
地缘政治学如何影响世界?图为1991年第一次波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飞越科威特油田的美军战机。 图/美国空军
台湾的普罗大众在求学阶段,一般并不是很注重地理与历史,成年之后对于地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相当陌生,对国际关系也很缺乏历史感。所幸影响台湾国际关系学界至深的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台湾在世界上并不孤单。
地理如何影响国际政治的发展,在学界向来颇具争议性。所谓的「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由于曾被误解为纳粹德国扩张的依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销声匿迹于欧美学界,成为一段「黑历史」。此外,美国国际关系学界过去在高举「理论化」的大旗下,其主要核心典范如现实主义(Realism)严重缺乏历史感,不时引起历史学界的强力反驳,至今仍未完全停歇。
讽刺的是,国际关系研究不能完全与政策脱离关系;而政策圈的决策思维,虽然可以不顾历史脉络,但不能抽离地理。
地缘政治学虽然销声匿迹,「地缘政治分析」(geopolitical analysis)却始终存在,而且在冷战后强劲复活,席卷各国的政治军事分析。以致于知名的美国制度主义学派学者伊肯伯理(G. John Ikenberry)在2014年撰文极力主张,地缘政治并未回归,自由秩序依然支配国际社会。
台湾的普罗大众在求学阶段,一般并不是很注重地理与历史,成年之后对于地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相当陌生,对国际关系也很缺乏历史感。 图/欧新社
这其实反映出普鲁士战略思想家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他著名的传世巨著《战争论》(Vom Kriege)严厉批评的现象:由于不了解、地理对许多人来说好像有一种魔力,以为对于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决定性影响力,但其实透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可知,这些想法都是过份夸大。
其实,历史与地理可说一体:读历史若不能掌握自然、人文与经济地理,很难打通整个脉络,沦为一般人最痛恨的填鸭式死背硬记;同理,学习地理如果不能与历史结合,将完全无法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地理的重要性为何。这些遗憾对于日常生活或许不会发生巨大障碍,但对于企业投资,乃至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决策,其重要性非同小可。
卡普兰(Robert D. Kaplan)的专书《地理的复仇》(The Revenge of Geography),是近年来少数关注这些重大议题的知名著作,英文原版于2012年出版后迅速引发广大回响。卡普兰不建立严谨的学术理论,而是重新检视过往被「妖魔化」的古典地缘政治学(Classical Geopolitics)理论,向读者深入浅出介绍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以及「地图」这个地缘政治学最重要的工具,辅以对历史的认识,来了解、分析国际问题。
而他的主轴非常清楚:地缘政治不是「决定论」(determinism)者,但要跳脱决定论,首先要清楚认识地理与地缘政治。
鲁士战略思想家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与其传世巨著《战争论》(Vom Kriege)。 图/维基共享
▎检视古典理论:消除决定论的印象
地缘政治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古典地缘政治学的三大理论:英国地理学者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的「心脏地带理论」(Heartland Theory),也就是一般所谓的「陆权论」;美国海军军官马汉(Alfred T. Mahan)的「海权论」;美国政治学者史派克曼(Nicholas J. Spykman)的「边缘地带理论」(Rimland Theory)。
长期以来,外界多误以为这三大学派都是「决定论」,也就是地理已经决定世界的命运,谁控制了那些区域,谁就能主宰世界。尤其麦金德与史派克曼更因为他们各自著名的,像公式一样的「三段论」,而饱受替帝国主义扩张辩护的抨击。
麦金德为了提醒其国人,勿沈浸于海权无敌的乐观气氛,指出包含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岛」,为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心,欧亚大陆则是世界岛的重心,深处于欧亚大陆内部,几乎无法为海权打击的「心脏地带」,又是欧亚大陆的重心,东欧则是进入心脏地带的锁钥。这演绎出他的三段论:「谁统治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史派克曼站在麦金德的基础上,认为世界地缘政治的重心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外围的「边缘地带」,所以三段论在他眼里变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就主宰了欧亚大陆;谁主宰了欧亚大陆,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卡普兰透过对三大理论的重新检验,告诉他的读者:实情是这些地缘政治学家对所谓「权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的重视,绝不亚于后来的国际关系学者。担任过英国国会议员的麦金德,更是民主政治坚定的支持者,并非帝国主义者。差别在于,地缘政治学者深切了解到,持久不变的自然地理,对人类历史有重大的影响趋势;科技虽然能克服地理限制,但不能改变战略地理,亦不能更动地理。更进一步来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力量,若能与地理有效结合,将可增强国家向外投射权力。因此最好想办法平衡那些有机会主宰重要地理区域的大国,阻止他们捷足先登,利用地理的位置优势结合本国的强大力量,对其他国家的自由构成严重威胁。
最好想办法平衡那些有机会主宰重要地理区域的大国,阻止他们捷足先登。 图/路透社
▎当代:欧亚大陆强权竞逐与美国退场
古典地缘政治学三大理论其实早已预告今日的地缘政治局势:欧亚大陆依然是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心,手握海洋霸权的美国必须决定是要依靠海权与盟友来扩大自己的战略优势,抑或优雅地从历史退场,不再担任世界霸权。
为了回答这个难以回答的「大哉问」,卡普兰对俄罗斯、中国、印度等欧亚大陆主要大国进行检视,也没有放过仍然处于多国体系的欧洲,和近代以来始终是欧亚大陆重要地缘政治枢纽的伊朗与土耳其。
但与美国已故前国家安全顾问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ński)等其他继承麦金德路线的分析家的观点相比,处于冷战结束二十年、美国深陷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泥淖,又遭逢全球金融海啸打击之后的卡普兰,没有布里辛斯基等人在冷战结束初期,认为美国应如何扩大自己优势的雄心,反而重新检视罗马帝国的历史教训,认为美国就像末期的罗马帝国,军事力量过度分散,疲于应付外部威胁,但并没有哪个威胁真正畏惧美国。在他看来,这就是美国应该开始准备漫长的退场之路的征兆。
但卡普兰认为即使美国准备退场,也并非重回孤立主义之路。他呼应麦金德的论点:自由的世界必是平衡的世界,因此美国必须在欧亚大陆担任平衡者,同时又在北美担任「统合者」,后者有助于维持美国的繁荣及稳定。顺着这个逻辑,墨西哥的未来对美国至关重要,美墨未来可能会走向更进一步的统合道路。所以读者或许不难猜测,卡普兰对于川普(Donald Trump)总统的墨西哥及移民政策,会抱持什么样的观点。
处于冷战结束二十年、美国深陷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泥淖,又遭逢全球金融海啸打击。图为2004年11月,伊拉克战争中,死伤惨重的第二次法鲁贾战役。 图/美联社
▎欧亚大陆的关键:台湾与北韩
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其他地方或许重要,但都太遥远,最关注的依然是东亚。卡普兰的原着出版于2012年,因此他是以当时或更早之前的观点,来看待东亚的发展,没有办法预测台湾在2014年出现的「太阳花运动」,或是香港的「占中运动」、「雨伞革命」等民主化运动。在这本书里,卡普兰认为,台湾的分离运动「已经死亡」、与中国「越走越近」。同时,由于金正恩在2011年底刚接下骤逝的父亲金正日的权位,卡普兰也没有办法预测,北韩在接下来数年的走向,以及核武计划会取得如此庞大的进展。
不过这不妨碍他对东亚的精准预测:一言以蔽之,台湾和北韩的前途构成铰链,而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取决于此。有鉴于中国极力想成为东亚的霸权,美中之间势必会有越来越高强度的斗争,但以海空军为核心的斗争,以及美国这方面的力量仍远强于中国的事实,让美中关系会比美苏关系,更加稳定。
所以,台湾的地位并非不重要,而是已经跃居世界地缘政治的重心之一。或许台湾人自己没有感受到,而未来的发展也并非台湾能一手主导。但读过此书的读者,应该要从卡普兰那里获得更宽广的眼界,认知自身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这或许是卡普兰这本书,对于本应为海岛国家,却受困于大陆战略文化心灵的台湾,最大与最重要的贡献。
在这本书里,卡普兰认为,台湾的分离运动「已经死亡」、与中国「越走越近」。 图/路透社
《地理的复仇:一触即发的区域冲突、划疆为界的地缘战争,剖析地理与全球布局终极关键》
作者:罗柏‧卡普兰(Robert D. Kaplan)
出版社:麦田出版
出版日期:2017/07
内容简介:当人类轻视天堑地障 便是地理复仇之时,顶尖寰宇观察家卡普兰,出入东西,穿梭古今,剖析国际地缘情势宏观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