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台灣文化的溯源與逆流
在台湾艺术界,师大艺术学院在创作和人才的培育都有丰沛的能量和影响力。
李振明在11年前卸任师大艺术学院长之后,又回到教学和创作的生活,累积不少水墨画作品和学生。最近,他办了画展,回顾人生也在作品里诉说了台湾水墨画过去半世纪来的种种故事。画展的开幕酒会有如一场艺坛高峰会,国画大师刘国松和知名收藏家曹兴诚都是座上宾。
1949年之后,先总统蒋介石积极推动各种中国化,把中国画定名为「国画」,而日治时期台湾画家所画的,大都是源于日本的胶彩画。从那个时候开始,台湾水墨画和日治之前源自中国的水墨画源流对接,一直发展到今天。
李振明说,他在画展里除了展出水墨作品,也希望能引发更多人来思考什么是「台湾水墨」和其价值和权力。他认为,如果用心规画与行动,台湾水墨画甚至可以成为影响中国和全世界的力量。尽管源于中国却可以超越中国,就像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重要内涵,但是今天的台湾文化已经比中华文化更多元更有活力。
1984年,李振明得到雄狮美术新人奖的首奖,这是当时年轻艺术家的最高荣誉之一。除了得到艺坛的关注,引发更多关注的是他得奖的作品,这幅名为「关渡回徜」的250公分长作品,以中国水墨的基础语言加入西方的思索与影像叙事风格。
评审质疑他画的算是「国画」?这也成了李振明创新中国水墨发展台湾水墨的机会。今天,台湾水墨遍地开花,已经走出和中国水墨完全不同的路。
在展场里,边听着李振明分享他的创作与人生,也边向他请教,有如经历一场艺术论述课程。我请教他,为何东西方的绘画创作会走向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东方为何没有像西方发展出油画?甚至到了今天全球的艺术市场,东方的水墨画不管价值和影响力仍然远不如西方油画。
李振明认为,中国水墨历史超过千年,有相当深厚的思想和技术基底。当年郎世宁带着西方油画的技法来到中国,被评为「虽工犹匠」,这故事背后除了展现不同的美学思维,也基于深厚的文化自信。
水墨画世界里的名言是:「纸寿千年」,一张作品透过良好的照料和修复,往往可以穿越千年时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谿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这些传世名作的原因。
除了创作,李振明也持续关心艺术教育,最近师大正在招收第一届的「艺术产业高阶经理硕专班」,这等于是艺术产业的EMBA学位。我从读过EMBA和教EMBA的过来人经验来分析认为,台湾目前EMBA的教育市场已经供给过剩,愈来愈多学校都招不到学生。想要办出为台湾艺术产业培养菁英的学程,一定要出奇致胜。
我建议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来思考,只要能做到以下三件事,连中国的艺术市场菁英都可能会飞来师大就读:
一、名校:和专业领域里的名校合作,导入经验和资源。
二、明星:邀请国际第一流的师资来任教和业界顶尖学生来入学。
三、明天:前瞻思考,培养未来菁英,特别是针对后AI时代艺术产业的变革做准备。
李振明好奇我为何会有这些想法?
我说,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和加拿大管理大师明兹伯格合作「实践管理领袖学程(CMPM)」,用的就是这样的「三名」思维。那时我正好担任这个项目的顾问,还飞到蒙特娄拜访明大师讨论招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