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前8月收入超31亿元 旅游振兴在路上

中国经济周刊9月21日讯 “我们心志高远”!

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为何这么说?

一组数字让刘俊林信心满满。2009年1月~8月,都江堰市接待游客647.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13亿元,门票收入1.17亿元,与2007年相比,同期增长分别为16.39%、30.87%和21.69%.

但对于都江堰旅游业来说,这只不过是个开场锣鼓

由都江堰而及四川,锣鼓越敲越响汶川地震使四川的旅游经济一度下滑65%.一年有余,四川旅游业便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但这只是个开始。

带头敲响锣鼓的是都江堰的市领导们。

当地主要领导的名片正反两面,近三分之二的版面是当地的风景名胜,而且每张名片上的图片都不一样。交换名片时,他们会自豪地向你介绍这些风景名胜及其恢复重建的现状

因地震中断两年后的“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9月11日在都江堰开幕。52.1亿投资被都江堰纳入囊中

都江堰是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占据GDP总量的半壁江山,相关从业人数占城乡劳动力的60%.旅游对都江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下称“景区管理局”)局长罗鸿亮介绍,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恢复重建的投入资金总共30个亿,“至少是震前30年的总和,或者是50年,以前每年的投入不到1个亿”.

旅游资源丰富的都江堰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建设,“以前没钱打理,现在我们有条件去做了。”刘俊林说。

“很多企业投资者看好灾后重建,因为有许多优惠政策,比如财税返还、土地供给等,投资者看到了投资的机遇。此外,由国内外顶尖规划单位和企业设计的重建规划,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招商平台。”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院长诸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自家开了几年的农家乐变成了“熊猫驿站”,都江堰市虹口高原村的宋笑英大姐显然还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在她看来,就是自己提供两间客房给“熊猫驿站”公司经营,自己不用操心,然后这两间客房35%的收入属于自己。

虹口与映秀一山之隔,属于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是距离成都最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震前是成都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从今年5月份开始,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成都市旅游产业促进中心、高原村农家乐合作社和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一起做起了“熊猫驿站”.

具体的合作模式是高原村农家乐合作社出资农民房间入股共75%,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等出资25%,共同组建“熊猫驿站”公司进行运营销售收入的35%给农民,55%给公司,10%给合作社。农户的收益除销售收入分成外,还有合作社的分红。

当然,要让当地农民接受这样突然降临的超前理念还需要时间。据诸丹介绍,刚开始大家有些迟疑,我把客房交出来,你们统一装修、管理,凭什么?客人到我家里住,我还管不了?经过努力,目前高原村有12户加入“熊猫驿站”,约占经营农家乐农户的10%.但诸丹比较乐观,“这也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他们会慢慢接受的。”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目前有30名大学生在高原村实习,采取“一户一大(学生)”的办法,手把手地教农民怎样整理客房,提供餐饮服务等,在经营理念、方式等方面进行带动。“比如卫生习惯,以前农民上菜时,客人提醒他:手放进汤里面了,他说:没事,我不怕烫。”

提升品质,并不只是都江堰农家乐面临的思考和选择。面对机遇,整个都江堰正在谋划着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产业格局。

国际旅游城市是什么样的?刘俊林说,在空间形态上,是山水田林堰的有机融合。在社会形态上,是现代农村和现代城市有机相融

“这么大一个中国,何必要把都江堰搞成工业区呢?为什么不把都江堰搞成一个很纯粹的旅游文化区域呢?”刘俊林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