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装备发展之道

2021年5月9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式上,山毛榉-M3防空导弹系统驶过红场。新华社发

【讲武堂】

每年5月9日的红场阅兵已成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新式武器装备的秀场,引发外界普遍关注。今年4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报告称,美国2020年军费开支7780亿美元,实现了年度军费三连涨。俄罗斯军费连续多年不足美国1/10,最近又宣布,“由于在防控新冠疫情中的各类支出增加”,2021至2023年度国防预算将作压缩。俄国防部发言人强调,压缩后“现有国防预算能够完全保障俄武装力量建设发展”。财力相差悬殊,大国雄心依旧。俄军有如此底气,得益于近些年围绕军备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使较小的投入形成了军队现代化显著效益,为俄国开展大国博弈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统手动挡

苏联解体后,原分布于各加盟共和国的军工体系被肢解瓜分,人才外流,事故频发,元气大伤。苏联时期效率低下的弊端延续发酵,俄许多重大军工项目长期拖延未能兑现。2012年普京重新担任总统后,下重手解决这方面沉疴积弊。

一是建立总统办公厅对国防工业综合体垂直领导的新体制。总统定期与国防部和军工业领导会晤,制定计划,检查进度,纠正存在问题。普京曾在索契军工会议期间透露,3年内主持此类协调会达9次。

二是军备发展重要决策、重大成果由总统直接拍板、亲自宣布。“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先锋”高超音速导弹、“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潜航器等6项武器,由普京2018年发表国情咨文时亲自公布,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抬升了军工业地位,提振了民心士气。以后历年国情咨文中,普京都专门发布新武器研制及列装情况。

三是联邦政府牵头整肃军工管理。制定《国防订货法》,恢复被取消的军事验收部门,军工生产由国防部“特别监督”,违约单位定出赶工日程表,与国家签订履约承诺,拖延者处罚。东方航天发射场2014至2018年,共追究渎职案140起。建立国防采购资金监管系统,实时跟踪督查,使过期欠款减少2/3,国防订货执行指标不断提高,质量、进度、效益明显改善。

媒体形容以上措施“将国防工业切入了普京本人的‘手动挡’”。

非对称回应”

有鉴于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拖垮经济的教训,俄于本世纪初提出“非对称回应”战略,量力而行打造令对手生畏的军力,避免军备发展被“带节奏”。如果说当初这一选择更多是迫于劣势的无奈,那么近些年来,俄“非对称回应”的理论和实践越来越显现出“以小博大”的雄心和智慧。

强大的核威慑,是俄“非对称回应”战略的核心支柱。纵观其历次军备计划,可看到变中有不变,许多项目起起落落、增增减减,唯有核力量投入始终居高不下。面对美国撕毁核协议、升级核武库、反导系统紧逼等一系列破坏俄美核平衡图谋,俄与时俱进开发高超音速等新技术进行有力反制,陆、海、空“三位一体”核力量成为装备更新“优先级”。陆基开发了“先锋”洲际导弹,弹头能以20倍音速飞行,并随机调整滑翔路线、高度、俯仰角,使对手难以防御。空基为战略轰炸机换装新型导弹。机载“匕首”导弹,可配常规弹头也可配核弹头攻击地面、水面目标,最高可达10倍音速,射程超过2000公里。海基核力量受到格外重视。第四代战略核潜艇“955型”研发遇到困难时,普京曾说,“即便把克里姆林宫卖了也要及时造出新一代潜艇来”。目前4艘“955型”已交付太平洋舰队和北方舰队,改进版“955A型”正在建造。今年3月,俄3艘核潜艇在北极附近并排破冰浮出水面,展示了冰盖下隐蔽抵近、同时齐射多枚潜射弹道导弹的能力;随后又宣布载有高超音速武器的“喀山号”核潜艇列装,给西方对手很大震撼。

常规武器方面,俄“非对称回应”重点是打造有限而有效的非核威慑能力。主要在开发远程高精度制导武器军用人工智能、激光、高超音速等领域加大投入,舰艇、飞机、战车等平台建设不得不作调整收缩。呼声很高的核动力航母、“领袖”级核动力驱逐舰等计划被拖延或搁置,造价较低的中小型导弹舰艇订货增加,海基“口径”、空基X-101巡航导弹和陆基“伊斯坎德尔”导弹大批生产、列装。新建的4500吨级22350型护卫舰成功试射了“锆石”高超音速导弹,“锆石”飞行速度9马赫、射程超过1000公里,据称可突破航母防御圈。虽然有俄媒体抱怨远洋大舰数量萎缩,“海军只见大海不见大洋”,但有“舍”有“得”,众多中小舰艇配备射程2000多千米的“口径”导弹,“锆石”也逐步列装,近海舰能“长臂”远射,小型舰能打大目标,较低代价形成对海对地攻击强劲战力,增强了俄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底气。

旧装备“老当益壮”

普京最近宣布,俄军现代化装备占比已超过70%。俄军是如何从本世纪初不足15%的装备现代化率快速跃升至目前水平的?除了压缩维持经费多建新装备外,大批老旧装备通过挖潜改造,起到了“老当益壮”作用。

对苏联庞大军事机器遗留的老型号老装备,俄尽可能加以合理利用:一是对落后平台进行现代化改造。1155型大型反潜舰服役30多年,舰载武器陈旧且功能单一,国防部决定为其全面升级,除配备反潜和防空系统外,加装“口径”-NK巡航导弹、“天王星”反舰导弹、电子战武器和新型舰炮,使之成为多功能远洋护卫舰,日前完成改造的“沙波什尼科夫海军元帅”号已交付太平洋舰队。俄海军司令最近披露,现役核潜艇中数量最多的949A和971型将作翻新处理,换装“口径”“缟玛瑙”“锆石”导弹通用发射装置,服役期可延长15至20年。空天军对320架较老战机进行改造,提升了卫星导航、飞行控制、传感器、电子对抗功能,换装了新制导武器。二是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装备作延寿处理,构建新老搭配装备体系。苏-24、苏-25等老旧战机信息化程度低,但稳定可靠、载弹药多,作战成本低,叙利亚军事行动中,俄军采用新老战机混编、强化信息支持等方法,使这两型老战机发挥了较好作用。去年底俄举行战略核力量演训,完成数千公里外目标导弹攻击的“卡累利阿”号核潜艇和图-160、图-95MS轰炸机,都已服役超过30年。军事专家称,这些经延寿处理的装备至少还能再服役10年以上。三是应用在研项目开发的新技术,推出老型号改进版装备。新一代战略轰炸机投资大、研制周期长,在其问世前,俄采取过渡措施,先利用成熟技术生产图-160改进型图-160M2战略轰炸机,技术更新率达60%。去年11月第一架图-160M2首飞成功,目前正接受国家验收飞行,计划今年底交付部队

实战测试

叙利亚军事行动中,俄军有计划地将600余种武器装备投入实战测试,使其军备建设获益匪浅。

首先是对现役装备进行精细战场评估,发现了一些平时难以发现的缺陷。国防部和军工部门组成专家组,对暴露的问题逐项分析,就设计、生产、使用等分门别类提出改进意见。苏-35战机根据参战经验,加装了进气口滤网,改进了航电设备和对地攻击软件。苏-34、苏-30SM战机、米-8、米-28N、卡-52直升机、S-400防空系统等,也针对遇到的问题作了改进。据统计,叙利亚作战中俄军共发现702处装备缺陷,目前99%已被排除。

其次是验证新武器效能,总结了装备实战使用规律。俄军方多次高调宣布X-101、“口径”巡航导弹和新型炸弹参战,均取得良好战果。在这些新武器作战行动中,军用卫星多批调动监控战场态势,无人机临空侦查,特战部队抵近实测,联合信息网提供目标指示,使俄军探索完善了远程精确打击战法。驻叙赫梅米姆基地屡遭无人机群攻击,俄军综合运用“铠甲-S”弹炮合一系统、9K333“柳树”便携式防空导弹、电子干扰等装备予以击落,保证了基地安全。根据反无人机作战经验,国防部颁发了相关行动纲要,将打无人机科目列入陆军、海军及防空兵战斗训练计划。

第三是将尚未成熟的样机或构想投入战场试验,加快了新装备研发进程。在研的“天王星-9”作战机器人,靶场打靶表现良好,在叙实战试用中却暴露出8个重要缺陷。通过逐项解决战场发现的问题,缩短了研制周期,很快列装部队。俄陆军通过研究缴获的爆炸装置,开发出能在密集人群、检查站和交通设施中发现自杀式爆炸腰带的系统,在“军队-2020”国际军事和技术论坛展出受到好评。

此外,推动武器出口是俄军备发展一大特色。世界军售市场俄罗斯长期稳居供货商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俄军工集团官网称,其防空导弹系统已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度三军超过70%的武器由俄罗斯生产,缅甸、老挝60%以上武器从俄购买。美国为推行对俄遏制战略,极力挤压俄军售市场。面临美国遏制和市场竞争,俄一方面放宽技术限制,将苏-35战机、S-400等先进武器投放市场,甚至连刚列装的苏-57战机也向国外兜售;另一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的交易方式,通过政府贷款、以货易货、技术转让、授权生产等优惠措施助推武器外销。由于俄制武器性价比好,多数经叙利亚实战检验,再加上销售政策灵活,使俄在军售市场突破美国围堵连创佳绩。在2021年度阿布扎比防务展上,俄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又与10个非洲国家签订了价值15亿美元的合同。拓展军售,扩大了俄地缘政治影响,为填补财政收支缺口、解决军费不足提供了重要来源,也维持了俄军工企业足够的开工率。

(作者:徐一天,系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