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作家吸粉丝 纯文学找出路
香港中文大学推「书写力量」,希望为文学播种。(取自书写力量脸书)
今年7月香港书展中,签售会人潮最热烈的场子却不是某某作者,而是歌手何韵诗集结自己心情的散文集《就这样认识了》;类似的情况,大陆90后作家大冰、沈煜伦也在8月上海书展的签售会人气爆棚。「『读者』两个字已不存在,当代只有『粉丝』而已!」香港出版人袁兆昌语重心长指出。
由于纯文学市场趋于小众,两岸三地的出版社都想开发「非典型」的作者和作品,透过脸书、微博等社群平台物色新秀作家,或是开发艺人书,如《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两岸热卖,大陆演员陈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也畅销50万册,跻身畅销作家之列。
又如,大陆年轻作家沈煜伦,在2012年因其同性恋人在网上发的一张照片走红,此后每则微博都有过千网友评论转发,因「高颜值」而受到粉丝追捧。散文集《爱是一种微妙的滋养》,平均一场签售会都能卖出近万册。
相对于坐拥「粉丝」的「作家」,香港的纯文学作者出书,却往往要先「想办法找到钱!」要不就是申请公部门补助,要不就要有自费的打算。笔名荧惑,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哲学博士的阮文略,诗集《突触间隙》便是由香港艺术发展局补助;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硕士陈晓婷,则锁定了神怪艺旦余丽珍的研究,申请粤剧发展基金的补助。
袁兆昌指出,在香港,年轻作者仍以投稿报刊、杂志,为比较容易曝光的平台;荧惑则表示,以香港中文大学来说,近年发起了「书写力量」的活动,开放学生把作品写在玻璃墙上,有才华的无名小卒,往往也借此受到关注。虽然都只是小众的力量,仍希望借着小众的凝聚,慢慢培养出纯文学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