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素人作家 朱亚君找出版新路

宝瓶文化编辑朱亚君获得2020台北书展大奖编辑奖肯定。(郑任南摄)

近年积极开发《做工的人》、《你好!我是接体员》、《情绪勒索》等「庶民题材的宝瓶出版社总编辑朱亚君,近日获得今年台北书展大奖编辑奖肯定。评审陈颖青认为,朱亚君擅长把冷门议题社会热点,更充分发挥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火车头」的意义。投入出版业近30年,朱亚君认为如今出版业不能再眷恋过往的荣景,「阅读人口变少,代表有更多新的读者可以被开发。」

挖掘故事 编辑嗅觉精准

对于时下碎片化、轻薄化的资讯吸收模式,朱亚君认为无损于书籍、出版业的价值,重要的还是,编辑要如何在大量的资讯中,坚守岗位,认真说好一个故事,并且找到故事的新读者,「如今故事不只是行销手法,而是内容产业不变的王道。」

挖掘故事是朱亚君的长项,1996年在皇冠出版社工作时,她就打破过往「大老板」、「菁英」出书才卖得动的迷思,挖掘当时还只是专业经理人的严长寿的故事,出版《总裁狮子心》,开发「本土励志」书,靠的也是她精准的编辑嗅觉,「我是在计程车听到他上广播的片段,立刻打电话去电台询问,才找到这个题材。」

近年朱亚君则是在脸书上挖掘工地作家林立青、PTT作家大师兄两位「素人」,因为几篇有潜力热门文章决定出书,过程有如打磨两颗「原石」,「当时他们其实还没有引起广泛注意。现在不少出版社会陷入迷思:希望开发的新作者最好已经可以『自带流量』,但其实能爆红的题材,往往是那些没有太多人注意到,却非常有趣的故事。」

蹲得够低 题材吸引大众

朱亚君表示,无论是黄金年代或景气寒冬,「故事力」还是出版最重要的关键。而编辑要找到大众会喜欢的好故事,就要有好的嗅觉,「就算你有自己的阅读品味,要当一个能接触大众的编辑,一定要蹲得够低,找到能吸引你,也能吸引别人的故事。」

为什么编辑要接触大众?朱亚君表示,她很早就明白,编辑可以有自己的阅读品味,「但如果想要出版自己喜欢的文学书,一定需要非文学的大众书籍支撑。」走进宝瓶出版社,书柜里排整齐的出版品,一柜蓝色书背的文学书籍,另一柜就是色彩缤纷的非文学类。如今《做工的人》将改编电视剧,《你好!我是接体员》也有影视授权,也显示出当代「庶民题材」对大众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