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确诊多为晚期「能手术只占4成」医:7大警讯要当心

低剂量电脑断层筛检(LDCT)可早期发现肺癌,卫福部提供50~74岁重度吸烟者免费LDCT肺癌筛检,50~74岁男性及45~74岁女性若有家族史也可筛检。(示意图/黄鹏杰摄)

超越大肠癌,肺癌成为发生人数最多的癌症,同时年增加案例数与死亡率也最高,成为国人头号健康杀手,医师表示,关键在于患者确诊多是晚期,资料显示竟只有4成患者能动手术,显示癌细胞已经转移,呼吁民众若是出现感冒症状,且持续2周以上咳嗽、呼吸急促、持续胸闷胸痛等7大警讯,就要赶紧就医检查。

现年65岁的黄女士一直是健康宝宝,不仅爱运动、也生活规律,退休后过着养生惬意的日子,没想到8年前竟确诊肺腺癌第三期。「我以为只是感冒咳嗽,没想到却是癌症,确诊当天就立即决定动手术,接着再进行化疗,2年后以为已经没事时,却又发现复发,而且已经转移到脑部。」

台湾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陈育民理事长表示,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与确诊时的期别有关,由110年癌登观察,首次治疗为手术者仅占4成左右,可见大多患者发现时已是无法手术的病况。

「台湾最常罹患的肺腺癌,本来就很容易产生脑转移,根据文献约有2~3成患者在初诊断便有脑转移现象,而5~6成患者在治疗过程癌细胞也会扩散至脑部,导致预后不佳。」陈育民说。

黄女士(左)一确诊就是肺腺癌三期,接受抗血管新生合并口服EGFR双标靶治疗后,目前病况稳定,经常与老公到处游玩。(图/黄女士提供)

要针对转移至脑部的癌细胞进行治疗,首先要面临的难关便是「血脑屏障」。高雄长庚医院内科部副部长暨肺癌团队召集人王金洲医师表示,血脑屏障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阻挡微生物或是化学物质对脑部造成伤害,但此机制在脑转移发生时,却会令药物无法顺利进入脑部,此时抗血管新生药物就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王金洲说,「抗血管新生药物可使血管正常化,当血管结构恢复较正常时,可改善转移造成的脑水肿症状,降低脑中累积的水分与脑压,也就能透过血管内外的压力差,将药物带到肿瘤部位。」再者,当肿瘤的血管新生受到控制时,也会改善肿瘤周边环境,让合并使用的药物,如化疗、标靶药物等,更容易发挥作用。

台大医院内科部胸腔科廖唯昱医师说,抗血管新生药物若同时合并不同机转的标靶药物,双管齐下就更有机会让病情受到控制,如合并EGFR(上皮生长因子受体)口服标靶药物,根据一项日本临床实验,这样的双标靶组合可延缓病况恶化时间达1年5个月。

虽然效果显著,但这样的双标靶药物过去需自费,整个疗程药费可能破百万元,如今随着肺癌备受重视,从3月1日起纳入健保给付,这也是抗血管新生标靶药物问世以来,在台湾首度于肺癌领域获得健保给付。黄女士接受抗血管新生合并口服EGFR双标靶治疗至今已近5年,目前病况良好,每天都到处趴趴走。

台北荣总胸腔部胸腔肿瘤科主任罗永鸿表示,高风险族群如吸烟、二手烟、家族史应定期检查,如果出现肺癌常见症状如久咳不愈、呼吸急促,如果发生持续2周以上咳嗽且未见好转、咳血、呼吸急促、持续胸闷胸痛、声音沙哑、莫名的体重下降与食欲不振等症状,便要有所警惕,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