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友都对他印象超好? 挑对象有3个陷阱要闪避!
▲想找到适合的对象,请先搞懂自己的心。(示意图/记者周宸亘摄)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你知道自己真心喜欢的是什么的人吗?精挑细选出来的完美对象,父母满意,朋友羡慕,唯一的缺点就是相处不自在,问题在哪?这样的人又是否可以继续发展?根据心理学网路服务平台「壹心理」专栏作者的文章,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有3个陷阱需要闪避。
陷阱一,父母和亲戚朋友都对他印象超好。文章说,一段被祝福的爱情,是每个人都求之不得的,但父母对你未来另一半的期待,往往隐藏着他们自身某些情结的投射,例如一位母亲对女儿说「你要嫁个有本事的男人,不要学我,和一个窝囊废过了一辈子」,女儿在择偶时就会不自觉地以母亲的眼光去做出选择,力图寻找到一位「让母亲满意的女婿」,而不是一位「让自己满意的丈夫」。
这位女儿也许会找个事业成功、野心勃勃的丈夫,母亲对此非常欣慰。不过,当蜜月期过去,开始相互磨合时,她可能会发现丈夫难以沟通,缺乏基本的温情,还很大男子主义,而她真正喜欢的却是温和谦逊的男人。
文章指出,社会对你未来另一半的期待,也包含着诸多限制性的刻板印象。闺蜜之间一聊起爱情,肯定少不了类似的悄悄话,像是「如果他真心对你好,即使口袋只剩下10块钱,也会把9块钱花到你身上」、「他不接电话,不秒回讯息,就是不够在乎你」。
文章认为,当你严格按照这些观念来塑造自己的感情生活,会发现理想的爱人只能是外貌、能力平庸,性格温和,比较肯付出忍让,也愿意满足你「秒回讯息」要求的那一类人。
如果这恰好是让你怦然心动的类型,当然皆大欢喜,但如果你只是不假思索地接收了这个极其「正确」的爱人形象,并且偏执地只愿意接纳这类人,那么亲密关系中就埋下了危机。
陷阱二,要找个和前任完全不同的人。文章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矫枉过正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期待透过彻底的改变,而避免遭受相同的创伤,但在极力避免与某种特定类型的人建立关系的同时,其实也限制了自己。
另外,如果焦点放在「不要再爱上这类人」,也就意味着你把注意力再次放在了外部,而这个过程中耗费掉的精力,本来可以用来好好研究自己真正想要的是怎样的爱人和亲密关系。
▲受过伤的人,对下一段感情可能会自我保护。(示意图/达志影像)
文章指出,还有一种人是「一定要找个和他相似的人,来弥补当初的遗憾」。而创伤型的模式也可能一再重演,让不少人怀疑自己「被抛弃」、「被劈腿」,是不是命中注定的劫难。
文章认为,深陷强迫性重复的状态中,以相似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感情,并且要求对方扮演那个让你无法释怀的人,追求强烈的代入感,又怎么可能不一次次地遇到相似的情境呢?
陷阱三,他虽然不善于表达,却会用实际行动爱我。文章说,这一类型的人,在含蓄的东方文化中比比皆是,但长期相处下来,就可能会怀疑「你究竟是不善表达,还是对我根本没有足够的兴趣」,如果去质问,他也会很生气,认为自己做了那么多,你还说他不够好。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文章指出,当对方只会以为你做事或送礼物的方式表达爱,那他满足更多的是你安全层次的需求,而爱、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没有被照顾到。
文章认为,健康长久的关系,不能没有物质基础和实际行动,但绝不能止步于此。在某些时候,「做事」甚至会成为逃避「说话」的借口,这在亲密关系中的危害不亚于冷暴力。「精神层面的相知,顺畅的沟通,比所谓『默默守护』的行动更重要。」
▼想要好好维持一段感情,就要学会沟通。(示意图/达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