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中山大学奈米减碳成果 荣登国际期刊
中山大学光电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李炫锡(右)与博士班学生何莫善(左)的最新研究刊登于国际知名顶尖期刊。(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中山大学光电工程学系助理教授李炫锡最新研究成果,以硫化锡(SnS)/石墨氮化碳(g-C3N4)奈米结构作为光触媒,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该技术符合目前半导体产业基础设施,大规模应用后可转化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纾解石化燃料价格上涨压力,减缓全球暖化,研究结果也刊登在国际期刊上。
李炫锡带领「奈米能源与界面实验室」及博士班学生何莫善(Hossam A. E. Omr)研究光能转换相关应用,特别是奈米结构材料的结合,以雕刻薄膜技术和简单浸渍法制备出硫化锡石墨氮化碳微结构的奈米复合薄膜。
「硫化锡/石墨氮化碳奈米结构光触媒」表现出优异的百分之百选择性甲烷产率,拥有极佳的光吸收率、结晶度更高、透过C-S键结的高效Z型电荷传输、以及硫化锡奈米结构表面的良好物理化学性质等优异表现。
李炫锡指出,硫化锡/石墨氮化碳奈米结构光触媒在薄膜型光触媒和金属硫化物/石墨氮化碳复合基光触媒两大类型中的产率最高,此次研究制备的光触媒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稳定性高且可回收的甲烷,为日常生活提供洁净且可再生的燃料。广泛运用在工业将会成为减少碳排与实现环保能源可行的解决方案,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效解方,并为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贡献一份心力。
该研究结果也刊登在「应用催化B:环境」(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国际期刊上。研究团队也将继续开发雕刻薄膜技术的相关研究,改善二氧化锡半导体的本质特性,并尝试提升入射太阳能的最佳量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