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班班喝鲜乳」政策反复人民、产业与政府三输
图/本报资料照片
今年9月推动的「班班喝鲜奶」政策,施行后风波不断,原本传出要推出修正方案,并于明年新学期开始落实。然行政院日前无预警宣布全面停办,恐将形成人民、产业与政府三输的后果。
据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2017~2022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国内7~12岁之学童乳品普遍摄取不足,另该年龄段的学童平均钙质摄取量,亦远低于足够摄取量,每日摄取1~2杯乳品是最容易满足钙质需求的方法。
农业部为协助学童摄取充足的钙质,遂仿效日本「给食」(学校午餐)「每日一牛奶」政策,于学童午餐提供鲜乳,该部与教育部共同推动「推动学校导入国产可溯源乳品专案实施计划」政策,供应全台公立国小及其附设幼儿园之学童每周2次国产乳品。于9月起开始供应,预计施行四年,编列预算新台币44亿元。
据其他国家推动学童奶的经验,该政策若能顺利推动,政府只要花费有限的预算,即可增加学童的钙质与优质蛋白质等营养,强健国人的健康,日本施行学童奶40余年后,青少年的男、女平均身高,分别提高9.1公分与5.4公分;泰国政府官员也认为,推动学童增加牛奶摄取,将可提高男性学童身高8公分,还能将平均寿命从74岁延长到80岁。
该政策对我国酪农业的乳品直接消费量提升纵然不高,却有助于学童认识在地鲜乳,并养成喝鲜乳的习惯,长期对乳品消费裨益甚深,成为最佳的食农教育典范。
惟农业部于7月22日始公开招标,随即于9月就要落实,准备时间仅一个多月,许多细节均未及充分沟通与讨论就仓皇上路,引发学校、老师与家长的高度恐慌,担心学校缺乏冷藏设备下,鲜乳恐发生变质问题,恐危害学童健康。
政策原意系以提供鲜乳为原则,仅对乳糖不耐症提供豆浆学童供应豆浆,然家长以及学校在资讯不对称下,即使知悉鲜奶营养优于保久乳,在无法化解食安疑虑下,仍选择保守的保久乳,此即为经济学上所称的「逆选择」,让政策美意大打折扣。教育部国教署调查,最终会有高达75%学校选择保久乳,仅2成选择鲜乳,系可预见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于1966年就设立「乳业发展基金」,提供学童鲜乳,直至1989年基金裁撤,学童乳政策才嘎然而止。然而,之后仍有部分县市,如嘉义市、云林县与台南市等持续执行学童奶政策,供应鲜奶经验相当丰富,其中不乏偏远的乡镇,且多数学校均无冷藏设备,至今未曾发生重大食安事件。
足见执行面并无困难。加上我国冷链运送技术与设备已大幅提升,鲜奶运送过程全程皆可维持低温,据研究显示,除非温度过高,否则鲜奶离开冷链1小时内饮用,并无安全之虞。
此外,政策施行期间,农业部新闻稿特别指明,计划目的在于提高学童钙质摄取,而非去化国产生乳,盖该政策每年仅需约2万吨生乳,占全年度产量不到5%。
然仍然被部分媒体与专家,将政策与明年纽西兰进口液态乳关税将调降为零关税,冲击乳品市场联结在一起,误指政府为了拯救乳品产业,才强推此一政策,将多余的乳品硬塞给学童,而被冠上「班班吃石斑」2.0版的恶名。农业部对相关不实的指控竟视若无睹,未积极澄清,让一个立意良好的政策,蒙上图利乳品业者的标签。
政府只要在政策施行前,加强鲜奶食农教育,让国人充分了解鲜奶的保存条件、冷链运输流程、对乳糖不耐症的解决方案、分享嘉义县市等地学童奶的成功经验,并与学校与家长充分沟通化解各界的疑虑。还可选择在部分学校小规模试办,待完善规划后,始于全国落实,便可避免各项乱象的发生。
二部会在各项细节未妥善规划,即仓促推动;争议丛生后,理应持续强化沟通,化解各界的歧见,并进行政策修正,不料农业部以地方政府意见太过于分歧为由,随即建议行政院全面停止班班喝鲜奶政策。可谓是公共政策的负面案例,原本欲促进学童健康的目的不达,亦无补钙的的替代方案;鲜乳的食农教育也深受挫折,让外国「伪鲜乳」蚕食鲸吞鲜乳市场;政策反复更造成政府的施政能力遭到质疑,沦为三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