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视不公 还有存在价值吗

(图/本报系资料照)

文化部原本每年补助公视9亿元,今年却突然增加至23亿元,但始终无法提供一个正当且令人信服的理由。国民党立委虽然提出删减,但最终只删了2300万,相当于仅删除1%,保留了99%的补助额度。此外,虽然国民党立委主张冻结25%的补助预算,但这真的算是有效的监督或削减吗?按照这种思维,公视实际上已经拿到了原本期待的75%补助款,相较去年翻了1倍,算是大胜了。更何况,经过几个回合的讨论后,公视极有可能最终仍能获得接近23亿元的预算。

近年来,公视的政治立场早已显而易见,它已不再是那个「以人民公共利益为依归、不分党派色彩」的电视台。从领导阶层到节目内容的偏颇,甚至为政治目的,利用电视剧来篡改历史。公视早已成为绿色的电视台,满是特定政党的思维与利益。

应该到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以下提出两点建议:

一、全数删除补助,让「公视」消失。这样一个「不公只私」的电视台,若已无法回归初衷,干脆不要也罢。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公视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这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抱持着天真的想法,认为政府可以成立一个公正、公开、客观、开放,属于全体公众的媒体。但现实却证明这只是一个「梦想」。

如今,世界上几乎已不存在完全中立的公共媒体。从疫情、俄乌战争、以哈冲突到美国选举等大事件中,我们目睹了多少媒体以立场说话,即便是标榜公正的英国公营的BBC、德国公营的ZDF,及美国著名的CNN、《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也无一例外地带有自身价值观,甚至将其强加于人。

我们应该清醒,不要再被「公视」的「公共」名义所迷惑。停止让政府挪用人民的纳税钱,用来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洗脑。从其近年的作为来看,是否也正反映出它该退出舞台的理由?

二、不如干脆改名为「中央电视台」。若立法院不愿从根本上解决公视问题,而仅敷衍删减少许预算,那不如彻底将「公视」改名为「政府电视台」或「中央电视台」,公开其为政府喉舌的定位,由政府全权主导经营。这样至少能避免「挂羊头卖狗肉」,不再以「公共」之名行政党私利之实。

改名后,蓝绿也不必再争执。未来无论谁执政,都能公平地运用这个电视台推广政策。人民不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也可评估它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这样岂不是更好?

我们应该重新反思公视的存在意义。「公视」的初衷本是良善的,但其实际运作却折射出台湾民主的沉沦与堕落。台湾社会有必要深刻反省,重新审视我们对「公共媒体」的期待与定位。(作者为孙文学校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