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收集超商「公仔」吗?

仁义

自超商推出集点数换公仔行销策略效益颇丰,业绩大幅成长。

透过购买一定量商品来换取点数,再累积点数换得限量物品,这是一个高明的行销手法,可以引诱消费者更多的欲望,这个欲望,是「心理层面,而非仅指「物质」需求。它同时满足消费者在个人社会两层次的心理需求,以个人而言,收集是一个欲望等待被满足的过程,许多心理学家透过实验证明,满足被延迟的欲望通常比唾手可得的欲望还要大得多,欲望被延递,反而人类所获得的满足感更大。就社会心理来说,这种活动制造了社会一种话题,人们可以借由「收集公仔」来增进人际关系,或者向他人炫耀自己集点得来的「成就」,于是「公仔」变成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媒介,公仔的意义已非物质上的定义,背后有其社会象征与心理作用存在。

消费不纯粹是物质层面的交易,而是满足心理的过程,这便是商品的附加价值。集点活动,不仅可让顾客愿意购买更多的商品(超额购买经常在不必要的情境里发生),同时让顾客对收集物品(公仔)的喜好与认同,能移情企业本身,进而使消费者认同并信赖商业者,这样的行销,达到企业「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便利商店,如同我们的朋友、邻居、乃至家人,二十四小时全天守候,服务无微不至,生活的好帮手,歇脚的好去处....这些是业者所欲塑造的形象,但毒淀粉流布全台,一个知名的布丁,竟是消费者吃下肚经三十五载后,才赫然发现有毒,企业果真像他们所宣传的那样「美好」?顾客可以完全信赖企业?亦或是这根本是一种「欺骗」,企业透过「意识型态」的宣传洗脑策略,让人不知不觉地往陷阱里走?

企业使用有问题原料,倒底是故意或是误用,其真实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是处于「资讯不对称」的情况里,消费者是弱势,根本无从判断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便有,也是透过一部份被政府或媒体揭露的资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来掌握企业的零碎的真相。

就如同某家超商业者,从制造到通路至行销,一手全包,前几年塑化剂风暴,该企业的运动饮料「榜上有名」,而如今毒淀粉事件旗下部份产品亦被卷入,先不讨论是否误用,但该企业所使用的成本之低(成本过低,本来就有风险),让人惊讶,一个龙头食品公司竟敢如此作为?

有部纪录片灯泡阴谋」(曾在公视播出),正探讨企业不为人知的阴谋面,作者指出,电灯泡的正常使用寿命为2500小时,但工厂却只做出1000小时的灯泡,如此劣质的产品是经由企业精心算计的,目的是要刺激消费,在「计划性淘汰」策略,养成消费者求新求快的欲望,使其在非必要的情况下购买商品,达到商品贩售数量最大化,企业荷包满满,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因为浪费所带来的生态污染,其社会成本又再度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集点收集公仔其实也是一种「阴谋」,使顾客在非必要的情况下超额购买。企业的「黑心指数」和消费者的判断力成反比关系,换句话说,消费者越敏锐,企业的黑心指数就会越低,「哆啦A梦」或「Hello Kitty」形象再好,终究掩盖不了问题食品的真相,但这个论断有待消费者智慧的抉择。

我忍不住再问一句:今天你还在收集超商「公仔」吗?

●作者洪仁义。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