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私校招生走險路 凸顯生存困境
今年升大学分发入学刚落幕,就有学校铤而走险,短报回流名额,尽管是为了美化帐面,但也凸显私校求生存困境。示意图,非当事人。本报资料照片
私立大学招生量体大,面对少子化压力紧逼,私校短时间内需考虑教师权益、学杂费收益等面向,眼看学生数逐年减少,私校仍难以从庞大编制下快速瘦身,为避免成为招生缺额大户,进而影响学生就读意愿,今年升大学分发入学刚落幕,就有学校铤而走险,短报回流名额,尽管是为了美化帐面,但也凸显私校求生存困境。
教育机构理应讲求诚信,如今却走上偏路而致人人挞伐,私校冒险私藏名额,背后原因在于要面子,也在于近年面子已经丢大了,早已影响学校生存。
台湾高等教育在国际上是出了名的「俗搁大碗」,学生无需缴高额学费,却能享有中等以上的教育品质,可见其体质仍佳,但少子化是国内大环境使然,私校再努力招生,也难敌人口结构改变。
教育部近年鼓励学校于当年度招生开跑前,可先寄存招生名额,但实际上学校难精准预估当年度各管道招生状况,且学校寄存即等于减招,招生数变少会影响教师开课。
教育部近年鼓励大学办学回应社会趋势、需求调整,然而少子化下,教育部应与学校一同想办法,于现有机制上给予更多空间,建议应在繁星推荐、申请入学后再开放一波寄存,让学校能视招生状况弹性应对。否则招生空间愈狭窄,学校只能互相倾轧,恐衍生更多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