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招生夯 更應正視公校困境

「龙宝宝」即将升上国中,北市推估国小毕业生约2万3000人,比去年多出2000人,家长也忧心未来考试更加激烈,不少家长提前为孩子铺路,报考私校、报名补习班等。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每年三月是私立国中入学考考季,原本就僧多粥少的私校,在「龙年效应」加持下招生更显火爆。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下,私校的吸引力已向下延伸至国中,家长趋之若鹜的景象,与少子女化、升学早已普及化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

私立学校严管勤教、具升学竞争力的形象,本就深入人心,升学制度大方向虽从考试入学朝向申请入学,但明星高中、前段大学的升学竞争依旧激烈,这也是私立中学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基础上,某些私校又透过各种手段进行入学筛选,让生源基本学力与家庭社经背景维持高度同质性,两相加乘,更能维持特定私校升学竞争力。

然而,维持升学竞争优势也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即使在社会压力下,部分私校改采多元入学取代考试招生,但仍造成学生压力向下延伸,甚至在国小中阶段就必须接受高强度的超前学习;对比学区入学的公立国中,几乎是两个世界。

部分私校精挑细捡的招生模式,也连带影响国小学生的适性教育,甚至造成恶性的升学军备竞赛,对国家鼓吹落实就近入学、教学正常化的教育政策,也是一大讽刺。私校除了有其自主性,在政府扩大学费补贴后也益加凸显公共性的一面,如何以更具体的作为强化私校治理,以兼顾私校的自主性与教育公共性,同样考验教育部。

公立国中背负公共教育责任,既不能挑选学生,更不得拒绝学生入学。

问题是,校园环境早已今非昔比,日益增加的校园事件,紧张的亲师关系与师生关系,加上对教育人员极不友善的修法方向,在在冲击校园生态与教育人员教育热忱,许多老师被迫选择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以免惹祸上身;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也愈来愈成为难以完成的理想,这无疑是教育的一大危机。

公立学校老师普遍的困境,何尝不是许多家长不惜舍近求远选择私校的关键?如何改善学校教育的困境,同理老师的情绪、提升教学士气,必须成为教育政策的重点。

私校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现实,但公立学校仍是台湾学校教育的主干。打造普及、均质、教育机会均等、兼顾公私校发展的教育政策,攸关学校教育品质。比起对私校体系的资源挹注,各级公立学校与其教育人员,同样值得政府关注。

期待新政府、新国会能正视公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以具体作为让校园生态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