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10年后剩5、6所私校能生存 民众党团吁:公私校应同步减招
民众党立院党团今(14日)举行「解决高教退场乱象,公私校应同步减招」记者会。(叶书宏摄)
民众党立院党团今(14日)举行「解决高教退场乱象,公私校应同步减招」记者会。(叶书宏摄)
民众党立院党团今(14日)举行「解决高教退场乱象,公私校应同步减招」记者会,干事长张其禄批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造成高教M型化,因少子化10年后全台仅5、6所大型私校能生存,要求教育部平衡公私校资源、同步减招以利优质私校存续,并确切落实退场条例。
张其禄指出,私校停办双轨进行,形同架空退场条例的功能与强制性,私校董事会可以考量自身利益,在未正式列入专案辅导学校前,依私校法办理退场、清算校产,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权益。
他认为,教育部应明确将退场条例定位为特别法,优先适用,才能保障师生权益,也确保退场学校校产的公共性。2005年到2017年政府投入2期耗资千亿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最后造成高教M型化、各校轻教学、重研究等弊端。随后又在2018年推动5年836亿「高教深耕计划」,33所公立大学平均每年获得一半以上深耕计划资源,台、清、交、成4所大学每年经费占总额33%,高教M型化依然无解。
张其禄直言,依据国家发展委员会推估,2021至2030年大学学龄人口预估减少26万人,若国立大学招生员额不变、家长及学生先公立后私立想法不改,10年后恐怕只有2.4万人会选读私立大学,全台仅5、6所大型私校能生存。
前国立台北商业大学校长张瑞雄表示,政府应改变思维,制定更合宜的大学管理办法,更合宜的大学教师法,此外,现在大学的管制还是太多,系所的关闭和成立,要招多少学生,要收多少学费,教授证书的颁发,学则的订定,人事会计制度的束缚等等,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都需要教育部同意,大学办学弹性不多,时效不够,难以应付多变的环境,竞争力也跟着消失。
全国私立学校产业工会理事长尤荣辉指出,呼吁召开高教国是会议、制定总体高教发展蓝图。私校工会支持任何有助于突破高教困境的方案,包括公私校同步减招、发给私大学生每学期2.5万元教育券,以及建立学费弹性调整机制等。
台北市议员参选人张幸松表示,私校退场条例三读通过前,立委们早已呼吁教育部应提前拟定配套措施,处理师生安置、剩余资源和财务等问题;辅导公、私立学校资源的分配调整等等,如今私校退场仍问题丛生。
张幸松说,若私校真裁撤或合并,教育部应提出明确保障在地学生及老师就学、就业的配套,协助学生及老师转校,必须重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考验,教育部应提出具体规画。
台北市议员参选人杨宝桢直言,照理讲教育部和国发会早就该观察到台湾出生率的下降趋势,提前知道未来学生来源会逐年减少,采取因应措施,而非让专科纷纷改制大学或是允许新大学成立之后,再来让学校自己选择主动退场或是被迫退场。
杨宝桢说,即便是没有退场的私校,少子化也已影响到周边商圈和租屋市场的发展。例如信义区的台北医学大学,因为学生变少,导致吴兴商圈的餐厅和饮料店没有了以往大排长龙的荣景,再加上新冠疫情严峻,生意变得更差,而周边租房的学生变少,连带着空屋率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