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物价政治秀 迟来且无效

(图/本报系资料照)

行政院6日宣布,即日起至4月底为止,免征进口玉米、黄豆、小麦的营业税;奶油、烘焙用奶粉等进口关税减半;另加码调降汽油货物税每公升1元、柴油每公升0.5元,天然气民生用户及桶装瓦斯也冻涨。但这场迟来的「政治秀」,不仅得不到掌声,也很可能不会有效果。

依经济学原理,会影响物价的因素来自「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当物价在上涨趋势下,若要让其不涨,可以设法「减少需求」或「增加供给」,或让两者同时发生。本次物价上涨趋势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同时来自两方面:美国为恢复疫情下的需求,增加了大量货币供给,这些货币外溢到世界各国让需求增加;而供给面则是大宗物资和石油、天然气全球价格上涨,造成台湾进口成本增加,带动物价。

要让物价不涨,同样必须从减少需求和增加供给着手。减少需求一般是要提高利率,但担心效果太过强烈,故政府目前还在观望。另一个途径就是增加供给,可惜在国际商品价格大涨之下,进口品根本无法用「增加供给」来解决问题,除非增加本地供应,但石油、天然气、黄豆、小麦、玉米等台湾根本无蕴藏或难以增产,因此大概只能提高其运作效率、控制需求来舒缓涨势,例如用省油车和多用稻米等。

台湾这波物价上涨既然主因是进口物资涨价,政府其实难以着力。行政院最近两波控制物价的作为基本上是一场「政治秀」,是做给习惯凡事都要政府有所作为的台湾民众看的,实际效果极为有限,甚至根本不会有效果。当营业税和关税调降的幅度,和进口成本上涨程度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且只有几个月的话,商家会因此忍气吞价、放弃调价吗?

而既然是一场「政治秀」,表演的时机和技巧就很重要。时机必须在民众正殷殷盼望政府有所作为之时,要能顺应民意撒下「及时雨」,且雨量即使非「沛然莫之能御」,至少也该满足大众「大旱望云霓」之饥渴;否则民众必认为效率既不彰,又小气寒酸,引发之「民怨」可能还超过收买人心之效。也因此,这次行政院的对策几乎听不到掌声响起,还有网民酸说「物价涨完了才讲,行政效率真好!」。

此外,台湾和东亚邻国相比早已是先进经济体;若以购买力(PPP)评估,人均国内生产毛额更领先东亚各国(仅次新加坡、香港,超越日本、南韩甚多),加上台湾并非石油生产国,却刻意让汽油价格「维持亚邻国家最低价」,动辄就冻涨油价,不让促进使用效率的「调价公式」运作,是愚蠢且不合逻辑的作法,盲目讨好选民,用全民资源补贴用油大户制造浪费,早该废除。

而最近的「蛋荒」,更凸显农委会的效能亟需大幅改善,这也是消费者在「支付」管制陆方农产品进口的「成本」之一,政府应考虑调整政策,既可迅速解除蛋荒,又可改善两岸关系。(作者为华梵大学兼任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