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展望净零碳排之转型新契机

甫于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26届缔约方大会(COP26)缔约的「格拉斯哥气候协定」,号称史上首个减煤协议,更要求各国须在今年底之前,检讨2030的减碳目标进展。惟即便全球已经正视气候变迁危机,守住1.5℃防线仍是艰巨挑战,譬如知名环境科学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在2021年12月号所刊载的研究,检视九个气候模拟模型之后发现,即使各国编列预算时将净零碳排纳入考量,并挹注资源,2050年温控1.5℃还是有极高难度。

当然,并不是因此就弃守净零碳排,该研究认为减排控温虽衍生短期成本,但只要坚持净零步伐,长期经济效益终将逐渐浮现。且温控成效愈好,效益规模将愈显著,反之若仅满足于2℃,经济效益恐将趋近于零。

此外,学术研究以严谨态度,对净零碳排持较保守观点固然可以理解,但多数模型或许忽略掉了「科技创新」变数,诸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精进负碳技术等,皆可能有助于加速净零碳排的推进,让温控进度不至于如预期般悲观。

其实IEA就曾估计,光是要达成2030阶段性减碳目标,能源使用效率每年须递增4%,绿电装置容量需再扩增四倍,甚至电动车销售量还得增加18倍。而这些亟需填补的缺口,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研发之具体方向,更有望成为投资市场的主流话题。以能源领域为例,从发电基础设施、输配网络到终端使用设备,预估全球每年需投资金额近5兆美元,且能创造出上千万个相关就业职缺。

然而,投资的钱不会从天而降,理想模式应以金融商品为载体,透过金融渠道将市场资金导引至净零碳排,这也是现阶段各家机构力推永续金融的原因之一。根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WRI)去年8月的报告,金融机构因应净零潮流,应从客户议合、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两大面向双管齐下;前者旨在利用金融机构影响力鼓励减排,后者非但能协助客户转型,更可为金融机构自身带来新的商机。

综观近年正夯的绿电专案融资、永续连结贷款、永续发展债券等,虽然广义上皆与净零碳排有所关连,但实际上与减排更紧密相关者,莫过于近来备受金融业关注之碳金融商品。比如碳转型债券,系指金融机构协助高碳排产业发债,从资本市场募集专用于净零转型的资金。知名案例像是英国最大的天然气公司Cadent Gas,就曾在2020年3月发行6.08亿美元的转型债券,用以改造传输管线、改善甲烷外泄,同时为将来传输氢气等低碳燃料预做准备。

把目光拉回台湾,虽说国内对应减碳之金融服务,目前尚处萌芽阶段,但总统已宣布加入国际2050净零碳排的行列,经济部亦提出2×2净零转型架构,环保署更将推动「气候变迁因应法」。在政府的积极部署下,可望驱动产业端的减排、负碳技术创新,加快我国净零脚步。至于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金融资源,随着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绿色金融行动方案2.0」,以及政策配套的渐趋健全与逐步落实,如永续金融分类标准、永续商品资讯揭露要求等,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净零碳排为核心的金融商品将持续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