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借镜国际 加速高碳排产业净零转型
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高碳排放产业的支持力度,如钢铁、石化及水泥等行业,期加速其净零转型。图/本报资料照片
随着全球气候变迁日益加剧,各国政府纷纷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这波净零浪潮对于「棕色产业」(高碳排放产业),如钢铁、石化及水泥等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这些产业来说,现有的原物料、制程或供应链皆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升级需求,甚至可能遭遇资本市场过度偏好绿色企业、弃守棕色产业的风险。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高碳排放产业的支持力度,以期加速其净零转型,国际能源署(IEA)报告亦明确呼吁各国政府强化对这些产业的资金挹注,特别是在净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上。
■日本推动十年20兆日圆的 「GX经济转型债券」计划
日本就充分展现支持高碳排产业进行净零转型的决心,推出庞大的「GX经济转型债券」计划,预计于2023至2032年间发行高达20兆日圆的绿色债券,用于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这些资金为钢铁、石化等传统高碳排产业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显著加速了日本工业的绿色转型。预计公私部门的总投资规模将于2032年前达到150兆日圆。
日本还透过「绿色创新基金」加强对钢铁产业的支持,至少20%的研发资金投入了氢基直接还原铁技术(H2-DRI)与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等减碳及固碳技术,力助钢铁产业摆脱高炉炼铁的高碳模式,迈向绿色钢铁的未来。
■南韩三年投入1,500亿韩元 支持钢铁业研发低碳技术
南韩也不甘落后,尽管起步较晚,但政府开始加大对高碳排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Enabling the Green Steel Future》报告,钢铁业是该国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占工业碳排放的40%,因此南韩政府于2023年至2025年间投入了1,500亿韩元的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钢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此外,南韩还承诺投入269亿韩元用于H2-DRI的开发,并鼓励废钢的回收利用,以降低钢铁生产的碳足迹。
中国也积极推动钢铁业的绿色转型。根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钢铁行业净零路径》报告,中国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包括提高能源效率、燃料转换以及应用低碳技术。中国政府还加强了碳捕捉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推广,这些技术对于中国宝武、河钢等钢铁企业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此外,中国的「十四五」规画也强调了电弧炉(EAF)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这将有助于逐步淘汰传统高碳排的高炉技术,进一步减少钢铁制造过程的碳排放。
欧盟同样大力推动高碳排的钢铁业减碳技术升级。例如,德国政府已经批准了多项巨额资金来支持钢铁行业的去碳化。2023年,欧盟执委会批准了26亿欧元的补助,支持德国公司建设低碳排钢铁设施。这些举措将有效降低钢铁制造中的碳排放,并有助于钢铁产业转向更环保的生产模式。
此外,瑞典作为全球绿色钢铁技术的领先者,亦展现了显著的进步。瑞典的HYBRIT计划参与之SSAB公司是全球首批致力于开发氢基还原铁(H2-DRI)技术的钢铁公司。瑞典还投入了超过31亿瑞典克朗来进一步支持HYBRIT的发展,并计划于2045年前就达成碳中和目标。此外,瑞典的H2 Green Steel项目(更名为Stegra)获得65亿欧元的资金,规划使用绿氢进行绿钢及绿铁生产,并已于2021年8月生产首批无化石钢交付给瑞典Volvo汽车,用于制造首辆自卸车,前述这些举措皆有助于推动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
■台湾政府应扩大挹注资金 协助业者追求绿色永续
在台湾,2024年10月7日环境部确定了碳费征收的费率草案,首波对象锁定约500家工厂隶属于281家排碳企业,涵盖全国约半数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钢铁产业在碳费政策中首当其冲,其排放量占碳费征收涵盖范围的21%(约3,300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台湾公部门受限于财政现况与举债上限,能支持高碳排产业投入前瞻净零转型的资金相对有限。国发会于2030年前的6,000亿预算中,仅匡列5%(约415亿元)用于支持企业低碳或负碳技术的研发。经济部的企业减碳经费也十分有限(2024、2025两年210亿),更遑论环境部的碳费征收基金至今尚未提出具体支持企业转型的分配方案。面对这样的困境,台湾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推动绿色金融商品及投融资,并跨部会协作解决业者投资所面临之问题、提供适当的资金与奖励、或技术沙盒等政策,促进高碳排产业的绿色转型,最终达成2050年净零排放,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