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定古迹 政治意味浓
去年被列为国定古迹的台北市中山堂,从日治时期就矗立在市区中心,伴人们走过悠悠岁月。从小在台北西区长大的文史达人张哲生表示,对许多老台北人来说,中山堂是不少童年回忆的场景,像是看电影、毕业典礼等,都在这里发生,而中山堂本身建筑也反映台湾的历史。
台北市中山堂前称「台北公会堂」,落成于1936年,由日治时期总督府营缮课长井手薰设计,是民众集会的场所。张哲生表示,日治时期曾有一家台湾日日新报社,为纪念创立满40周年,特别赠送离报社不远的中山堂一具天体观测镜,政府便在中山堂南侧屋顶上安置器材,并成立台北公会堂天文台,让民众能自由进出观察星象。
张哲生表示,当年中山堂可说是相当新潮的建筑,以欧风为主要建筑风格,但内部构造却又融合中东、日式建筑特色。在台北东区都还满是稻田时,三层楼高的中山堂广受人民喜爱,但基层民众能自由进出的场所,却因日本在战败后,将受降典礼举行在中山堂,而让中山堂在往后成为政治意味浓厚的精神象征,「台北公会堂」的名称也成为大众现在熟知的「中山堂」。
张哲生表示,为何蒋中正每年都选在中山堂露台发表就职演说?为何许多老军人都会在中山堂举行结婚典礼?就是因为受降典礼在中山堂举办,让它成为国民政府眼中相当重要的地标。中山堂也在那时成为人民登记才能进出的建筑,或是要持有表演票券才能踏入的殿堂。
中山堂近年因古迹认定而逐渐成为活用古迹,任何民众都能踏进中山堂欣赏饱含历史意义的建筑角落。张哲生的父亲是军公教人员,在1960年代受政府照顾,不时有中山堂电影招待券,年幼的张哲生也在中山堂看了一场又一场的电影、表演。
张哲生回忆,至今让他最难忘的是一场日本剧团来台演出的真人舞台剧,剧团在割得一条条的布幕后播放影片,演员隐身在幕后,随着影片情节突然从幕后冲出来表演,再随情节隐身在幕后,震撼刺激效果堪比VR,在年仅10岁的他心中,留下最深刻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