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计划须让农民安心
(图/本报系资料照)
对台湾未来产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国土计划」,经多年研议政府预计于明年4月30日实施,希望导正过去土地使用乱象以及农地破碎、农户规模偏小、缺乏规模经济优势及不符合未来国际竞争需求的状况,却引来农业县市首长反弹,希望能明确列入「农一」、「农二」的农地标准,给予足够的补偿,并拟定具体配套,有效缩短农地与非农业用地间的价格差异,不要损及农民权益,让农民觉得不公平。目前多数农民不仅忧心贷款担保会明显缩水,且对现行用地规画原则多所质疑和反弹,希望政府相关单位能听得进他们的意见,不要「横柴入灶」;相关机构在补强之前,应延缓明年预计实施的期限,以免争议越演越烈。
农地争议其来有自,症结在于多数务农收益偏低,传统农家平均年所得来自农业收入仅占总所得20%,其余须靠非农业收入及政府补贴救助,农地生产效率低,获利有限,致使农地价格远低于非农业用地的价值和价格,农民多不愿意农地被列入农业专区,且未来被划入「农一」、「农二」的土地,要变更作其他用途,虽非绝不可能,但势必较过去更为复杂和困难,致引发农民的疑虑和抗拒心理,主管部门应有同理心,设法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来让农民安心,以利「国土计划」的顺利推动!
为彰显农民在确保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维护环境永续和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贡献,云林县政府提出「农业权」主张,要求对农业做更完备的保护,有效提高农民收益和务农意愿。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落实农民权利的重要性,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并集思广益提出具体可行的多元方案(不只堆叠式补贴)。
为缩短农地与非农地价格上差距,减少农民抗拒,须因地制宜,除靠政府补贴外,笔者多年前即主张应透过调整租税调整,并对土地变更加收「土地增值税」且需要专款专用,用于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提高农业经营效率,缩短差距。
更重要的是,无论现在或未来,台湾农业都将面对极端气候、能源水土资源稀缺等多重冲击,须结合新科技创新例如全面推动AI、智慧农业、低碳绿能农业等。随着气候改变,部分地区已不再适合农作,部分地区遇雨则更容易发生土石流,对外联络道路中断,让辛苦种植的作物血本无归,亦不适合农作,均有必要调整。
为此,未来台湾还需要保留多少农地?理想区位如何划定?产业如何做最适分配?如何鼓励移转?未来经费该如何配合投入等等,这些工作农业部门都应该早有规画,充分布局,对农民才有说服力;国土计划不能只消极的纠错,更要积极的创生!(作者为农渔经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