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国土计划须让农民安心(李武忠)
国土计划不能牺牲农民。(图/本报系资料照)
对台湾未来产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国土计划」,经多年研议政府预计于明年4月30日实施,希望导正过去土地使用乱象以及农地破碎、农户规模偏小、缺乏规模经济优势及不符合未来国际竞争需求的状况,却引来农业县市首长反弹,希望能明确列入「农一」、「农二」的农地标准,给予足够的补偿,并拟定具体配套,有效缩短农地与非农业用地间的价格差异,不要损及农民权益,让农民觉得不公平。目前多数农民不仅忧心贷款担保会明显缩水,且对现行用地规画原则多所质疑和反弹,希望政府相关单位能听得进他们的意见,不要「横柴入灶」;相关机构在补强之前,应延缓明年预计实施的期限,以免争议越演越烈。
为此,国内媒体还特别针对此议题,进行一系列深入报导,挖掘出现行的「国土计划」,确实存在诸多盲点与问题,希望能引起社会大众关注,共同来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横向整合并拿出完备的配套措施,与利益相关人做充分沟通,寻求共识和支持,不宜贸然实施,以免横生枝节!
事实上农地争议其来有自,症结在于多数务农收益偏低,传统农家平均年所得来自农业收入仅占总所得20%,其余须靠非农业收入及政府补贴救助,农地生产效率低,获利有限,致使农地价格远低于非农业用地的价值和价格,农民多不愿意农地被列入农业专区,且未来被划入「农一」、「农二」的土地,要变更作其他用途,虽非绝不可能,但势必较过去更为复杂和困难,致引发农民的疑虑和抗拒心理,主管部门应有同理心,设法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来让农民安心,以利「国土计划」的顺利推动!
为彰显农民在确保粮食安全,营养健康,维护环境永续和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贡献,云林县政府提出「农业权」主张,要求对农业做更完备的保护,有效提高农民收益和务农意愿,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落实农民权利的重要性,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并集思广益提出具体可行的多元方案(不只堆叠式补贴)。
毕竟前述对台湾未来影响深远的贡献,属公共事务更是全民的责任,非属农民专责,农民若愿意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政府自当主动给予额外的奖励(如英国透过永续农业激励 SFI计划向农民和土地管理者提供报酬,鼓励他们采取或维持永续农业和土地管理做法),特别是为增强环境生态维护,实施有机友善生态种植(养殖),可能须降低放养量,施肥,用药等,进而影响到总产量及收益,政府理应予以合理补偿。
为缩短农地与非农地价格上差距,减少农民抗拒,须因地制宜,除靠政府补贴外,笔者多年前即主张应透过调整租税调整,并对土地变更加收「土地增值税」且需要专款专用,用于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提高农业经营效率,缩短差距。
更重要的是,无论现在或未来,台湾农业都将面对极端气候、能源水土资源稀缺、区域军事动荡、政经纷扰、疫病流行及消费者需求改变等多重冲击,须结合新科技创新例如全面推动AI、智慧农业、低碳绿能农业等,节约能源及水土资源,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能和农民所得,不仅可以提高农地利用价值,也让农民能够从底层翻身,不再是社会大众眼中需要处处依赖政府保护的弱势团体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后端选项!
另,随着气候改变,部分地区已不再适合农作,部分地区遇雨则更容易发生土石流,对外联络道路中断,让辛苦种植的作物血本无归,亦不适合农作,均有必要调整。为此,未来台湾还需要保留多少农地?理想区位如何划定?产业如何做最适分配?如何鼓励移转?未来经费该如何配合投入等等,这些工作农业部门都应该早有规画,充分布局,对农民才有说服力;国土计划不能只消极的纠错,更要积极的创生!
而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农民想要领取政府补助,先决条件须按时诚实申报放养数量,日常管理动态,政府相关单位才能事先做好产销规画,避免产销经常性失衡,减少政府补贴花费;至于农业收入增加后的缴税问题,可经充分讨论后实施,也有利提升农民的社经地位。(作者为农渔经学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