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调高公粮收购价五元 莫歹戏拖棚(李武忠)
农业部召开记者会指出,提高公粮收购价并非最好方案,与原先院长的承诺不同,公开打脸长官卓院长和在野党,令在野党相当难堪,已扬言抗争。(姚志平摄)
国内公粮收购价该不该调高争议多时,尽管立法院通过「提高公粮收购价格5元」的主决议,农业部还是坚持反对立场,唯所持理由和数据并无法让外界信服,媒体和学者已多有评论。之后行政院卓院长为求114年度中央政府总预算案能顺利进行后续付委及审查,明确承诺会在今年年底前,提出「提高收购价格5元」的完整配套方案后,尽管仍有杂音,外界多认为该议题应该已画下句点。
然而日前农业部大张旗鼓召开记者会提出的「稻作产业再升级计划」,强调应避免只照顾「少数缴交公粮的农民」,提高公粮收购价并非最好方案,仅采部分调整(「公粮辅导收购价格」提高每公斤1.5元达24.5元,「计划收购」以及「余粮收购」的价格则维持不变),与原先院长的承诺不同,公开打脸长官卓院长和在野党,令在野党相当难堪,已扬言抗争,恐再起争端!
农业部提出的「稻作产业再升级计划」与卓院长当初承诺不同,暴露出几点争议:1.经立法院表决通过的主决议(执政党立委亦未表达反对),行政机关无视,不遵循,亦未提救济方案,于法有据吗?2.行政院长公开的承诺可以任意撕毁?卓揆没了诚信,未来协商还有意义吗?原先承诺的禁伐每公顷补偿6万元和健保点值0.95还算数吗?3.在野党原先坚持的三大争议中,禁伐每公顷补偿6万元和健保点值0.95,都争取到行政院的明确承诺,唯独「提高公粮收购价格5元」案却轻易相信卓院长的承诺(会遵守并于今年底前提出完整配套方案),有必要对外说明,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调高公粮收购价非首例,也非唯一违反WTO原则案例,且国内粮食问题多多,何况单凭「稻作产业再升级计划」仍有诸多力有未逮之处,必须从长计议,两者不应混为一谈,横生枝节。
国内稻作产业亟待解决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首先东方国家多以稻米为主食,然而随着消费习性转变(食物消费从「以粮食为主」向「以多元化食物为主」转变),全球对于「粮食」的界定,已不再仅限于稻米小麦玉米和谷物还包括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台湾政府对于粮食安全定义和施政也应该与时俱进,做出适当调整并制定出粮食供应最适配比和规模,还应落实在国土计划法内(国土计划草案农地列74~81万公顷)。
其次,未来粮食生产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应采节约水土资源、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朝向新兴科技充分利用化(从「传统」走向「智慧」农业)、投入要素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品优质化、产业链低碳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粮食生产依靠人力、靠天吃饭的传统;同时加强市场预期管理,避免非理性预期,带来市场非理性波动,让粮食(含蔬果)供需稳定,价格维持在合理区间,来安定民众生计,近来国内菜价即多次发生大幅波动引发民怨。
还有,台湾稻作产业正面对极端气候频发、稻农高龄化、所得偏低以及少子化、饮食西化和多样化等转变,国人食米量创新低(每人每年平均消费43.0公斤),如何调整稻作规模,提高稻农收入(如运用生物育种、绿色植保、精准农业、农用生物制剂、数位农业、人工智慧等科技创新,来提高稻农生产效率和收益),维持继续生产的意愿,并透过生态友好的可持续生产模式,让稻米产业可以永续发展,是台湾稻作产业施政的未来走向,需要在政策、经费及执行力上大力配合。然而根据农业部114年度岁出编列总预算数1692.54亿元中,科技发展支出仅编列49.97亿元,只占总预算比率约3%,直接编列推动农业智慧化研发经费竟然只有2.74亿元,且研究机构员额编制仅700多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稻米政策执行成果不佳,日本此次闹「米荒」,除了极端气候造成稻米减产外,稻米政策失误也是重要原因。
再者,官方既然认为稻谷保价收购并不符合WTO要求削减境内补贴规范,且全球只剩台湾还在实施稻谷保价政策,农业部应全面检讨的是公粮保价收购制度的存废问题,而不是采部分调高做法。
最后,科技可以兴农,农业先进国家正积极朝向数位化、智慧化、专业化和集群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年政府对于国内种稻成本提高,稻农所得偏低,农民种稻意愿降低等问题,虽推动若干计划(如绿色环境给付计划搭配稻作四选三、大区轮作等措施),但问题依旧存在(如杂粮依旧高度依赖进口),关键在精准、数位、AI、智慧等先进生产模式未普及,应检讨修正预算的分配和运用。
为照顾农民「提高公粮收购价格」与「稻作产业再升级计划」并无抵触,不宜拿来做比较,更不应作为不愿遵守国会决议的借口。现行农业施政在经费运用及成果上有许多待检讨之处(农家来自农业所得仅占总所得的20.47%),既然农业部提出「稻作产业再升级计划」,何不趁此机会一并将施政成果摊在阳光下检验!
(作者为农渔经学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