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小奖惩准则太模糊 挨批更难管教

教育部4月底公布《国中小学生奖惩准则》被指太模糊,引发争议。(本报资料照片)

教育部4月底公布、将于8月1日实施的《国中小学生奖惩准则》,就服装仪容、情感关系和在校作息的管教惩处,订定全国一致性规范,教育团体纷纷质疑准则太模糊,轰教育部不明说该如何管、给老师权力,一旦有崇拜挑战权威的学生,恐造成更多管教问题;教团也担心学生情感关系不必管就容易被忽视,教导身体自主权恐易失焦。

台中市教育局长蒋伟民说,新的奖惩准则精神在于「宜教不宜罚」,教育局会依新法制定学校奖惩规范,让学校有一致原则可遵循,避免执行有太大差异。

台北市教育局长汤志民、台南市教育局长郑新辉则先关注服仪规定,制服讲究团队要求,非制服重视个人自由表达,衣服应自己练习穿,若没穿规定的制服,可以提醒、辅导,但不需惩处,也无须强制规定。

准则中学生违规情节重大可由家长带回管教,引发不少讨论。郑新辉认为,家长本就该负起教养责任,英国早就这样实施,学生干扰他人受教权益,父母也须善尽亲职教养,交给家长带回管教也是一种方式,同时也确保其他学生的受教权益。

虽然多数县市教育局长正面看待新准则,但台北市教师会创办人杨益风说,现在政府较重视人权,让学生知道不必受其他人管束,问题是教育部究竟要教育工作者担任什么角色,应订定明确指引,不能一面期待老师教孩子未来社会秩序,却不明说老师该如何管教。

人本教育基金会认为,教育部要求老师要管学生却没给老师权力,要求校方要有秩序却不给手段,未成年分不出是非,甚至崇拜挑战权威的人,若学生不听话甚至辱骂老师,老师还要自找下台阶,其他学生恐会觉得这个同学好酷、这个老师真没用。

国教行动联盟理事长王瀚阳说,准则提及这个不能罚、那个不惩处,对学校而言,直接告诉校长及老师服仪、情感方面不要去碰,因准则已下达,校方不需再订定办法管理,相对来说规定就较宽松。

他提到,惩处不该写进准则,会影响老师的态度,若校内有男学生突然勾搭女学生甚至碰一下,男生表示2人是男女朋友,以前老师会阻止、问状况,现在老师恐不再理会,可能以为两小无猜,事实上可能是女学生被霸凌、甚至被性侵,因为不用管所以容易被忽视,对于教导身体自主权,更容易失去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