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会30年/两岸交流「白手套」屡立功 却因政局陷入存废两难
海基会自1991年3月9日成立至今满30周年,这个带有官方色彩的民间组织,从大陆文书认证到协商谈判,与大陆国台办下的海协会,一同扮演着官方「白手套」的角色。不过,随着2014年陆委会与国台办直接对话,再加上2016年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关系降至冰点,海基会的功能不断弱化,存废问题再度摆上台面。
▲海基会于1991年3月9日成立。(图/记者张一中摄)
让我们乘坐时光机回到1987年,时任总统蒋经国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进而衍生文书查验、婚配及经贸等民生问题。政府为解决上述复杂问题及考量两岸当时情势,由行政院召集各界人士于1991年3月9日成立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负责代表政府处理与中国大陆有关的各项事务,并由官方组织陆委会指导。
第一届海基会董事长为辜振甫,副董事长兼秘书长则是拥有法律背景的陈长文,两人皆为当时政商关系、形象良好人士,还拥有民间声望,成为处理两岸事务领头人一时之选。随后,辜振甫与时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数次会谈,确立两岸在政治分歧下的民间事务协商机制,两人也因此结缘成为好友,甚至在陈水扁执政时期的两岸紧张关系下,仍能通过私讯,降低两岸因政治造成的「误会」。
辜振甫扛下两岸交流重担超14年,是在任时间最长的海基会董事长,也在任内因肾功能衰竭逝世,享寿87岁。此后,接任的张俊雄及洪奇昌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及政治考量,在与对岸缺乏认识及互信的情况下,海基会的协商功能一度停滞。
▲江丙坤于海基会董事长任内与大陆签署18项协议。(图/取自陆委会)
随着2008年马英九上任,前经济部长江丙坤接下海基会董事长,两岸交流协商进入新的阶段,包括「ECFA」、「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空海运直航」、「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及「金融合作」等18项协议,皆在江丙坤任内完成。
陆委会主委王郁琦2014年前往南京和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召开首次两岸事务首长会议,外界一度认为,双方互以官衔称呼,代表着官方正式往来形势看好,或让海基会的「白手套」角色可以功成身退,「官方负责协商,海基会负责处理民间争端及事务。」
直至2016年民进党执政,对大陆坚持两岸互动的「九二共识」基础提出质疑,致使大陆中断两岸沟通机制,不仅官方不再往来,一直以来扮演「桥梁」角色的海基会处境也变得尴尬。海基会创立的三项重要任务,与对岸「协商」、「交流」及「服务」完全停摆,存废问题再度被摆上讨论桌。
据了解,海基会董事长许胜雄自2020年8月代理至今,仍无真除意愿,后续接棒人选也处于混沌不明状态。假使陆委会主委邱太三上任时提出的「期待两岸春暖花开」不是空话,海基会仍是扮演关键角色的选项之一,正如同草创之初的两岸破冰,才是海基会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