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不能当兵就等于不爱国?(陈建宏)

乌俄战争掀台湾兵役制度检讨潮?「讨论兵役」声量创新高。(示意图/shutterstock)

近期因为俄乌战争,引起台湾民众对战时如何保家卫国的热烈讨论,其中有些观点直接将「服兵役」与「爱国心」这两件事勾稽在一块儿,并拿一些政治人物「没有当兵」或「只当补充兵」乙事,进行揶揄嘲讽,仿佛只有扎扎实实服满役期的男性,才是「真男人」,也才有资格「守护台湾」。

笔者认为,过于简化的价值灌输,很容易「伤害」或「污名化」因体位认定标准,而无法从军或只服补充兵的病友,还可能延伸到那些选择替代役的民众,更严重的问题是误导民众的观念,进而导致歧视、偏见、羞辱及言语暴力,影响国人的团结向心。

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台湾没有内耗的本钱,只要有心守护台湾,愿意保护这片土地与人民的同胞,都是「正港台湾人」,不该因为不能当兵、没有当兵、只服补充兵,就被贴上不爱国的标签,甚至遭到霸凌攻击,我们既非当事人,亦不了解病情,更不是医学专家,实在不适合单凭一张「退伍令」就草率论断其心。

身边有不少朋友,虽然可以正常跑步与重训,并从事各种运动竞赛,但不代表就符合入伍服役的体位判定标准,毕竟军事训练与一般的运动还是有「理想上」的差异性,但无法通过筛选门槛的役男,若能以其他长才或能力报效国家,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笔者非常敬重守护民主自由的前线将士,因为有国军的牺牲奉献,我们才能拥有安居乐业的基础,但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坚实的国防只是基础,还需要「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才有「本钱」与「筹码」维持国防、抵御外敌,而这些对于「综合国力」有重大贡献的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等等,也有不少是「无法当兵」或「只服补充兵」的男性,难道我们的眼界就只能以狭隘的标准来论断英雄吗?

能够鼓舞士气、激愤人心的言论,才是台湾当前最需要的正能量,而试图透过「服兵役」去论断「爱国心」的行为,并将「未服役者」进行「污名化」的工程,在此时此刻,似乎除了制造分化与仇视外,已经无其他价值。(作者为中华人权协会策略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