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纸本阅读不能废(陈复)

本文作者认为,蔡志浩教授在脸书发文〈独立书店:逛与不逛的挣扎〉并引发后续的讨论,令人感觉当前社会大众对于「纸本的文字」已经不知不觉有种迷思,似乎当文字印在纸本上,就表示这是种落后的现象,而比较环保的阅读就是使用电子书。(本报资料照片)

我是个每天在「看字」与「写字」的人,这样说的意思是指:我不只会阅读网路的文字,更会阅读读纸本书与电子书,而且,我不只会打键盘或手写纸,更会常常练习写书法,尽量让自己的手肘到手腕保持灵活。蔡志浩教授在其脸书发文〈独立书店:逛与不逛的挣扎〉并引发后续的讨论,让我感觉当前社会大众对于「纸本的文字」已经不知不觉有种迷思:似乎当文字印在纸本上,就表示这是种落后的现象,而比较环保的阅读就是使用电子书。但如果未来大家都不再阅读任何纸本,这到底意谓着什么呢?

商周时期文字铸刻在青铜,战国到东晋时期文字则写在简牍,当纸张被发明出来,迅速就成为记载文字的主要工具,并且,唐朝时期开始有雕版印刷,更使得纸本书从此大行于世。

如果你跟出版业者仔细讨论纸本书与电子书的销路,就会得知直到目前为止,纸本书的销售依然还是大宗,尽管电子书的版型与模组早已成熟,却只能跟纸本书并存,而始终没有成为出版与销售的主体,这里面的现象颇值得探究。即使有声书这些年已开始蔚为风尚,还是得要有纸本书先行出版于前,相关的有声书才能跟着大发利市。

未来当人工智能往出版层面开展,相信会有机器人直接将各种领域的知识「讲给你听」,甚至会继续生成出各种新观点,让你依赖其成为你生活中的智库。这固然会对于全部书籍(不只是纸本书、电子书与有声书)带来重大冲击,但这是否意谓着「纸本的文字」将会完全消失不见呢?我觉得不会。就像是现在各大报纸的平面媒体每天都有提供网路新闻,为什么还要继续发行纸本呢?纸本带给人阅读的稳定感,手握报纸或书籍,天下事都尽在你眼帘,当你体会着阅读带给你的质感,这背后其实是手、眼与脑高度整合在心中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

如果你只是要了解资讯而已,的确上网看看碎片化的文字就立刻解决需求了。如果你更想要加强记忆与展开反思,甚至在展开社会实践前,能将事情认养在心中默默酝酿,其实阅读纸本的文字比较能帮你完成愿望。

当前报纸或书籍的纸本销售呈现萎缩,症结并不是环保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此因电子书或有声书一样需要消耗能源,重点在我们的体制教育在课纲中要学生发挥创意与展现活泼,但诸如国文、历史或社会这些课程都不想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教给学生,这让通过考试来学习课本的学生,最终常变成不爱读书与读报的社会大众。

这种教育型态带来的问题,让台湾社会已经从菁英化社会转型成大众化社会,甚至变成分众化社会,大家各取所需来阅读,开始出现同温层效应。我们喜欢轻薄短小的资讯,任何内容只要长篇大论,就懒得仔细阅读,这种充满反智的现象除非哪一天执政当局愿意猛然回头,换个具有人文精神,不再去脉络化的人来担任教育部长,否则始终无可救药。但,如果青年有志成为社会各领域的菁英,其实应该超越课本带给你的制约与习惯,平日不只看手机或电脑,更能主动阅读课本外印在纸本的文字,如此你会更容易把握住自己生命的节奏感。

(作者为国立宜兰大学博雅学部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