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上兵伐谋」给台湾的启示(黄征辉)
上兵伐谋出自孙子兵法,意指战场以谋略取胜才是上策。(本报资料照片)
上兵伐谋出自孙子兵法,意指战场以谋略取胜才是上策。伐谋让人联想到绞尽脑汁想出一个妙计,如此便能顺利解决冲突,不必动刀动枪。又因伐谋是思想攻防,所以无须花费巨资购买军火,世间一片祥和。
如此解读伐谋其实是个错误。
伐谋的着力点在改变对手拟定的谋略,让他不敢打、不想打、无法打、没有能力打,或是打错方向、打错目标,最终我方能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上兵伐谋正确的阐释是「攻伐对方决策阶层的谋略」。这是一体的两面,一面是研拟一个妙计,成功骗过对手,让他无计可施;二是采取某些做法,清楚告诉对手:你的计谋不会得逞。再简单讲,一个是情报欺骗,另一是行动摧毁,共同的目标是达成:改变对手拟定的谋略。
如今两国相对,无论是政治、经济,或领土冲突,问题严重到必须使用战争才能解决,这时还有什么妙计可能骗过对手?《三国志》诸葛孔明的空城计,算得上伐谋的千古一绝,然而那毕竟是小说。现实世界,如今「指管通情」如此发达,情报欺骗的成功机率不高,因而伐谋主要靠行动摧毁,手段有两种:
一、摧毁行动重心:所有行动都有重心。重心一偏,整个行动都会垮掉。换言之,某个行动「少了它就成不了事」,这个它就是重心。例如两伊战争期间,火砲专家布尔博士以帮助伊拉克政府促进经济为名,设计一款能够发射卫星的超级大砲。此大砲命名「巴比伦」,重逾两千吨,长150公尺,号称能够将两吨重的卫星送入太空,或是六百公斤的砲弹打到一千公里之外。
巴比伦大砲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最巨大的火砲,由于它的威力过度强大,1990年3月22日,布尔博士在寓所外被特工使用灭音手枪连开五枪,当场结束了生命。布尔博士的死亡也终止了巴比伦大砲的研发计划,这是典型摧毁行动重心的案例。
二、摧毁计划念头:我方采取某些行动,让敌方清楚地看到计划的难处,一是成功的机率很低,或即使成功,也难以承担所付出的代价,因而打消了执行计划的念头。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是名存实亡的共主,诸侯群雄争霸,晋国想要并吞齐国,但因不了解齐国现况,故派特使前往一探虚实。齐王畏惧强大的晋国,以国宴款待特使。宴会进行到一半,特使要求用王使用过的酒具斟酒,齐王慨然允诺,特使一仰头便干了。侍者正要给双方斟酒,不料坐在下方的臣子厉声制止,喝令侍者给国王换一支新酒杯再斟酒。这小动作暗示特使玷污了齐王的酒杯。这让特使很不高兴,接着假装酒意想当众跳舞,并请乐师奏「成周之乐」。成周之乐是天子之乐,诸侯国没有资格演奏,特使存心刁难。没想到未等齐王示意,管音乐的太师就冷冷地拒绝了。
特使提出的两个要求都是「以下犯上」,目的在测试齐国上下如何看待晋国。回国后特使建议晋王不可出兵,原因是齐国的臣子或百姓都不惧怕晋国,若坚持进攻,即使获胜,代价也会很大。这是成语「折冲樽俎」的由来。齐国利用一顿酒席,明确表达举国上下绝不会屈服的战斗意志,成功打消了晋王并吞齐国的念头。
现实世界,伐谋讲的是实力,没有「打」的本事就没有「谋」的筹码,而且谋可能也要透过杀人流血,而不是全然和平的手段。没有实力,也不努力强化自己实力,压根就没有谈判斡旋的空间,只能靠拖延战术苟且偷生,无奈地等待投降受俘的命运。
身处冲突的过程中,无论你的原始动机为何,历史最终的评价仅仅是根据结果。和平救国到头来若没救成,后世会归类为投降派,受千夫所指。即便心底的确有投降的念头,难道不想争取较优渥的归顺条件?果真如此,一面要积极厚植抵抗的实力,一面须摆出宁死不屈的态势。否则,能够免费到手的东西,谁愿意付出代价?(作者为海军前舰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