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若无明郑,台湾属于谁的版图?(黄征辉)

图为立在赤崁楼前的郑成功雕像。(本报资料照片)

本月10日,北京国务院对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第一节的第一句话,开宗明义指出:「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此内容与史实不符,特澄清如下: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欧洲「领土大扩张」时代。当年荷兰和西班牙虽然在南洋各拥有商业地盘,然而对闭关自守的中国不得其门而入,于是澎湖和台湾沦为他们争夺的猎场。

荷兰首先采取行动,但受制于葡萄牙势力,将目标转向澎湖,分别于1604、1622年两度占领澎湖。明朝派兵出击,交战因不分胜负而议和。明朝称:「只要退出澎湖,如去占领对面的化外之岛台湾,则无异议。」荷兰因而退出澎湖,并于1624年入侵台南安平。

这段历史如今看起来不可思议,但那时台湾人口稀少,且大部分为原住民,是道道地地的化外之地。至于澎湖,除了地理位置比较接近中国,四周更有丰富的渔场,早在南宋时代便有汉人移民,并从此纳入中国版图,归属于晋江县管辖。南宋理宗宝庆元年(西元1225年),宗室赵汝适着《诸蕃志》中明确指出「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

荷兰占领南台湾,威胁到西班牙对日本和南洋的贸易,引起西班牙的不安。1626年西班牙出兵占领淡水,在今天的红毛城原址建立圣多明哥城,展开与荷兰在台湾的殖民竞争。经过16年对峙,在嘉南平原拥有米糖优势的荷兰,最终于1642年赶走了经济居于下风的西班牙。

1661年,标举「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图谋恢复明朝未果,率领2万5千大军渡海。明郑登陆台南,围攻赤崁城。当时荷兰守军1400人奋战9个月,最终弹尽粮绝而出降。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自称台湾为「东宁王国」,实为明郑王朝的延续,也是台湾史上首次出现的汉人政权。

1679年,福建总督姚启圣与巡抚吴兴祚合奏,提议请荷兰出兵联手灭叛军明郑,而后再将台湾归还给荷兰。康熙批示「依议」,并派特使团到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的殖民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要求荷兰派遣舰队协助进攻台湾。东印度公司总督以无人统兵为由拒绝。1680年郑经病逝,明郑内部陷入权力斗争,清朝见机不可失,派遣施琅率军2万进攻,双方在澎湖水域会战,清军先败后胜。消息传回台南,明郑无心抵抗而降,东宁王国自此覆灭,结束在台22年的统治。

施琅攻台,康熙的本意只在消灭叛军,然后「迁其民而弃其地」。那时台湾人口连同移民与原住民不过20万左右,相对于人口超过一亿的清朝,康熙表示「台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朝中亦有多位大臣反对将台湾纳入版图。因而1683年7月,施琅攻台后接见俘虏Alexander van Grevenbroek,请他带信给位于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总督,询问是否有意愿花钱买回台湾?

一方面由于东印度公司没有回复,另一方面是康熙犹疑未决,平台有功的姚启圣、施琅因而陆续上书,主张纳台湾为版图才能根除陈年已久的海寇骚乱。施琅更力陈台湾对于巩固东南海防的重要性,且表达外国势力诸如荷兰等屡屡对台湾之觊觎野心。康熙唯恐施琅自恃功臣,据台拥兵自重,遂咨询闽籍老臣李光地的意见。李光地大致赞同施琅的保台疏议,但为了避免地方坐大,故提出驻军3年轮调一次的「班兵制度」。康熙这才首肯,于1684年将台湾设置为「府」,隶属福建省,正式纳入清朝版图,此时间足足比澎湖晚了459年。

如果当年明郑没有败退来台,偏居一隅的化外之地台湾肯定不会引起清朝的兴趣。再看后来的局势发展,野心勃勃的日本很可能会赶走荷兰,并将台湾纳入日本版图。就如同今天的石垣岛,即使日本二战战败,也不可能将台湾「割让」给中国。如此一来,国共内战时国民党誓必死守中国东南沿海,若不幸战败,可能跨海退守海南岛,或往越南、寮国、缅甸等方向撤退,直到与共产党拚个你死我活。果真如此,后世将不存在两岸问题。

诚然,历史无法重写。然而以现况而言,339年前才纳入清朝版图的台湾,对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依据不知为何?(作者为海军前舰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