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正视《开罗宣言》的历史遗产(陈彦炽)
(图/本报系资料照)
在当今中国大陆与美国竞逐、俄乌和以巴战火绵延,台海及世界局势前途混沌未明的时刻,《开罗宣言》80周年有相当深刻的历史意义。1943年,同盟国在欧亚战场皆取得重大胜利,其中国军取得鄂西、常德会战的胜利,在中国战场牵制大量日军并策应美军在太平洋的攻势。此时德、日已经是强弩之末,于是主要盟国进一步筹划战后国际秩序,于该年11月底召开开罗会议,经过蒋中正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的讨论, 12月1日共同发布《开罗宣言》。《开罗宣言》确定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并使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归还中华民国,韩国独立,以及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才能结束战争。
有论者称《开罗宣言》只是「宣言」,否认其国际法效力,并声称日本在《旧金山和约》放弃台湾后,并没有明确将台湾归属于任何一国,借此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实际上,根据《维也纳条约法》第二条,名称并不会影响条约效力,如1978年的「爱琴海大陆礁层案」,联合公报也可以成为国际协定。此外,一份文件是否被视为国际条约,亦可视其是否收录于国家的条约汇编,如美国国务院所出版《美国1776-1949条约及国际协定汇编》将《开罗宣言》列入,可见《开罗宣言》是具有法理效力的文件。而《旧金山和约》第八条规定,日本必须承认同盟国自1939 年9月1日起为结束战争状态,而订立的一切国际条约的效力;第二十六条规定,日本必须与同盟国成员另行订立双边条约。《旧金山和约》实际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内容,也使日本与中华民国在1952年4月28日签署《中日和平条约》,至此台湾、澎湖回归中华民国,已毫无疑问。
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否定《开罗宣言》者,其背后动机,是对日本「殖民现代性」的肯定,以及对中华民国治理台湾正当性的否定,认为「台湾地位未定论」可以使台湾脱离国共冲突、置身事外。实际上,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地式经济,不让台湾有发展关键性技术的机会,同时与台湾地主合作剥削农民以维护其殖民统治,这样畸形的发展模式,即使台湾真的独立了,让亲美日的地主买办阶级继续维持支配地位,也不过是另一种中美洲的「香蕉共和国」罢了。而国共两党的革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当中因为追求理想的意识形态的冲突,造成白色恐怖与红色恐怖的代价,不过意识形态的竞争也是发展的动力。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使台湾承接了来自大陆的资金、技术、人才,同时为了与中共竞争以强化自身正当性,将台湾视为三民主义模范省加以建设,使台湾成为发达经济体,台湾人民也享有许多日据时期所没有的平等权利。
今天的台湾,必须正视《开罗宣言》的历史遗产,承认中华民国合法治理台湾的事实,尊重不同族群的历史记忆,在此前提下对中华民国的制度和政策进行问责,如此才能真正提升社会民生的整体环境。同时,肯定《开罗宣言》有助于台湾更有自信的面对大陆与世界。《开罗宣言》代表台湾人成为战胜国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华民国的奋斗历程,对于中国革命与现代化,以及世界和平都有相当的贡献;此一连结两岸、与世界接轨的桥梁,弃之不用相当可惜。肯定《开罗宣言》,意即台湾不会是单方面被对岸恶霸欺凌的小岛、只能当美国的刺猬茍延残喘,而是中华民国及数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继承者,两岸因为意识形态分歧而分治,但在双方宪法及国际法上终究同属一中。传统中华文化追求民生小康、世界大同的理想,台湾除了反求诸己外,也有权关心并敦促大陆应对种种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真正普惠民生,而不只是资本主义的游戏。《开罗宣言》使两岸在政治同属一中,台湾得以承接中华民国的历史资产,但两岸心理的隔阂与冲突仍然存在,构成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重大挑战,考验着两岸执政者双方的智慧。(作者为台大历史系硕士生)
※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