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中国经济需保持政策定力 推进结构改革(汤铎铎)

(图/快科技)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虽然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周前,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GDP初步核算结果,第2季同比增长6.3%,上半年同比增长5.5%,不及市场预期。

对于当前的经济困难,政治局会议指出「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考察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国内需求不足不仅是周期性问题,也掺杂了体制性和结构性因素。

中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各种经济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最终都会对投资和消费造成影响。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也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和调整,逆全球化趋势明显,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

总之,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外部冲击频发的「新三期叠加」阶段,这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都必须要面对的大背景。

对于当前的经济困难,大致有两种解决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从需求不足入手,主张采取更为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第二种思路是忧虑大规模宏观刺激政策的成本和副作用,主张通过更加深入的结构改革来摆脱困局。

在第一种思路下,有两个期盼度较高的具体政策:一是直接货币补贴居民部门以促进消费。二是采取措施,提振房地产市场,救助房地产企业。这两类政策的实施,一定要合理、适度,否则确实都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成本极高。当然,这两种思路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程度和力度上的选择和折中。

会议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这一定调表明,宏观政策要释放空间,进一步发力,但是也排除了实施大规模刺激的可能性。

在结构改革政策方面,会议强调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以及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除了居民部门之外,这些政策主要涉及的经济主体是地方政府和民营经济。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地方政府和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和最有创新力的部分,很多体制突破和机制创新都是二者勇于进取、不断探索的结果。

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遭遇一定瓶颈,除了政策宣导之外,也要积极推动理论和立法方面的工作进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解决民营企业的后顾之忧。在上一个发展阶段,以房地产和基建为核心的快速城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当前,这一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尤其是很多地方政府积累了较高的债务,进一步限缩了其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探索新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和地方政府财政模式,有序化解相关债务风险,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之,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持续增强和社会预期的持续改善,还是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力。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加力提效,结构性改革的逐步展开,以及疫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步入正轨,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应该会相应加快。然而,也不能低估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会面临的困难,除了内部结构调整,还有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

因此,当前局面下还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持政策定力,预留政策空间,加强政策储备。除了释放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之外,还是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在保民生、促就业、防风险等方面把工作做实做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改革,激发地方政府和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性,共同促进创新引领的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