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中美科技竞争的短线与长线(黄海涛)

让美国决策者真正不安的并不在于华为当下的技术能力,而是Mate60横空出世折射出「技术封锁」收效甚微的现实。(图/路透社)

中美科技竞争是当前中美战略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4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国会作证时表示,华为晶片取得的突破「令人极度不安」,因此美国商务部需要新的政策工具以封锁「漏洞」。然而就在9月20日,雷蒙多同样在接受国会质询时回应称,没有证据表明华为有能力「大规模」生产配置7nm制程晶片的智慧型手机。仅仅半月之隔,美国政府究竟是发现了什么「新证据」而对华为的能力评估发生了重大变化?还是说让美国决策者真正不安的并不在于华为当下的技术能力,而是Mate60横空出世折射出「技术封锁」收效甚微的现实?

毋庸讳言,晶片制造是迄今为止人类科技活动中最复杂、最精确的系统性工程。单单是为了制造出能支援高性能晶片生产的极深紫外光(EUV)光刻机,包括美国能源部、英特尔、艾斯摩尔、三星和台积电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和科技企业相互协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20余年时间才最终获得成功,其攻关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因此,对于华为竟然能够在严密技术封锁之下量产高性能的7nm制程晶片,西方世界莫名惊察而国内社会欢欣鼓舞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大量的科技文献和产业实践已经证明,即便美国政府对华实施严格的EUV光刻机封锁,华为仍然可以使用不受荷兰半导体禁令规则限制的深紫外光(DUV)光刻机,通过「反复曝光法」生产麒麟9000s晶片。

华为在晶片制造方面的「突破性」表现说明,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恶劣,中国的科技创新仍然能够在限制性条件下取得进展——这既打破了美国试图透过「小院高墙」等自认为有针对性的技术封锁手段压制中国高科技成长的政策设想,也扎实鼓舞了自主创新的底气。

当然,如果将此次华为的表现视为中方在中美科技角力中完成了一波亮眼的短线操作,那么沉心静气地深入思考如何实现长线盈利就正当其时。熟悉股市的朋友都很清楚,操作短线的核心在于抓住热点与风口,而控制长线的关键在识别趋势和前沿。在科技领域的博弈中,中方既需要集中力量,透过大量技术性的短线博弈,抑制美方封锁策略的效用预期,并打乱其主导的政策协调,而晶片、AI和量子计算等具备高显示度的领域恰好是便于透过技术「小突破」实现政策「大效果」的杠杆。

另一方面,从把握长线的角度出发,还应深化对科技创新客观规律的认识,既加大对基础学科的长期投入,为自主创新培育源头活水,同时也着力推动跨国科技交流与合作,「请进来、走出去」,以「扩院拆墙」的宽松包容姿态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短线博弈与长线培育结合或许能为破解中美科技竞争的迷局提供些许启示。

(作者为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