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华文化」急先锋(1)──诗人杨渡「海洋台湾」六书读后

2017自然模仿艺术96x189cm。(罗青绘)

《有温度的台湾史》,南方家园出版,2018。

《水田里的妈妈》,南方家园出版,2014。

楔子

从1945至今,近八十年里,在台湾出任中华民国总统的有下列八位:蒋中正(1887-1975)、严家淦(1905-1993)、蒋经国(1910-1988)、李登辉(1923-2020)、陈水扁(1950-)、马英九(1950-)、蔡英文(1956-)。无论现在未来,如欲知道哪一位总统会在战争危急多事之秋,团结军民,从容布署,指挥若定,誓死保卫全民现有生活方式,与台澎金马共存亡,请看杨渡的海洋台湾史写作,当会得到一定的判断能力。

一、小人物的「气魄」与世界大舞台

「所以啦,我本来觉得『生为台湾人的悲哀』,好像有道理。但我曾经跟日本的技术拚过,我没有输。我自己做出专利。这就是一种气魄。」杨渡在《水田里的妈妈》(下册),学老爸的口吻写道:「对付日本人,要记得,不能求饶。即使战死,也要像一个武士,站着死,胜过跪着杀头。如果你软弱投降,他会像切豆腐一样,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对付日本人,没有软弱,只有战死。」这是杨渡父亲杨铭煌(1930-2014),一个无法负笈东洋西洋深造,没有显赫博士硕士学历,乏人教授撰写论文方法,欠缺舌灿莲花口才训练的乡下人;一个只能孜孜畎亩籴粜,汲汲土木版筑的台中乌日农民,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海岛台湾,奋斗挣扎半生的朴素体悟。

「这就是一种气魄。」这样的豪语,竟出自于一个完全没接触过儒家经典的锅炉工厂技工兼大老板、荣获独家锅炉专利的发明人,听起来,居然大有孟夫子(377-298 B.C.)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大丈夫」与「浩然之气」的怀抱,这不得不归因于传统农业家族的无形薰陶。杨发明人有一行标贴在办公室墙上的自制箴言:「今不做,何时做?我不做,谁要做?」这种「舍我其谁也!」的良知,就是他「气魄」的发电机。

「气魄」之说,由来甚古,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左传》「昭公七年」(534 B.C.)子产 (590?-522 B.C.)解释「魂魄」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可证当时的观念,不必贵为王侯皇族,凡人如「匹夫匹妇」,也都可以有「魂魄」。《礼记.祭义》云: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551-479 B.C.)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郑玄(127-200)注云:「气,谓嘘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聪明为魄。是言魄附形而魂附气也。人之生也,魄盛魂强;及其死也,形消气灭。」可见「魂」以「气」为主,「魄」以「形」为主,二者浑成,形成可以直通「神鬼」的「气魄」,是个人「生命力」的最高展现,就连向来不语「怪力乱神」的孔老夫子,也不能否认。凡人只要让自家「魄盛魂强」随机应变的生命力,找到洽当的发挥点,譬如「创制锅炉」,便可开启不学而能的「良知」,蒙养出舍我其谁大丈夫的浩然之气。虽然,在蒙养期间,精神肉体,难免要通过各种试探与锻炼,如「勾魂摄魄」的酒色迷惑,情感外遇,或「失魂落魄」赌债缠身,周转不灵。

这位生于日本殖民时代,一辈子被家人、族人、村人唤做「魅寇」(「铭煌」日语发音) 的台湾乌日小青年;这个日语小学毕业后,初中因战事辍学的家中长孙、长子,如何在杨渡母亲的支持与包容下,完成了他一生志业的探索、流浪与转型,是《水田里的妈妈》(南方家园,2014)这部上下二册厚达六百七十余页家族史的核心主题。尤其是父亲挥霍资金一空,母亲代夫受过,因而违反票据法,遭逮入狱的辛酸故事,写尽农民脱胎换骨融入工商资本社会的煎熬。全书描写近百年来,在传承三千多年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中,一个学经历两缺的庄稼汉,如何由汗水泥泞交织的田亩间,转型入充满机遇风险的「工商界」,为儿孙后代,铺平迈入后工业社会「士人」知识阶层的道路。

《水田里的妈妈》又名《百年漂泊》,书中触及的题材,非常广阔:有日本殖民者无情的压榨与残忍的杀戮,有后殖民时代自卑的反省与自尊的撕扯;有海岛多元个性与大陆保守心态的纠葛;有威权独裁蛮横与民主法治正义的拉锯;有贪婪无知导致的灾难与失败,有努力奋发创造的转机与成功;还有农业、工业、后工业的碰撞与递嬗,科学理性实证与民俗灵异信仰的隔阂与并存,可谓一部台湾百年史的温情演义,有血有肉,泪中有笑,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感慨良多。

不满足只做小乘自了汉,杨渡从此书开始,以个人家族史为基础起点,从中部农工交错的平原,向充满工商变数的渔业海洋前进,上下追索,探讨台湾四百年来的华夏移民发展历程。四年之后,他完成了七百多页《有温度的台湾史》(2018),分上下两册,依旧由南方家园出版。

短短五六年间,杨渡之所以能够流畅完成一千三百多页的海洋台湾写作,当基于过去十多年来,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扎实的踏查、访谈与调研。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两个几乎遭人忽略埋没的异类人杰:一个是「羞作肮脏丈夫」的裁缝海寇兼移民领袖:颜思齐(1586-1625),他率先聚众号召移民台湾,在云林嘉义一带,建立规模井然的拓垦十寨。另一个是「拉着小提琴」的左翼农民革命家:简吉(1903-1951),他率先发动强而有力的农民运动,组织完备,领导有方,坚毅不拔的与日本殖民帝国主义抗争。

在《水田里的妈妈》、《有温度的台湾史》二书之前五年,杨渡就出版了《简吉:台湾农民运动史诗》(南方家园,2009) 做为热身。在二书出版后,他又撰写了《颜思齐与大航海时代》(南方家园,2019),兴奋的详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废除海禁,开始让泉州漳州、厦门月港、广州澳门、澎湖台湾等地,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诸国公开贸易后,所发生的种种曲折故事。尤其是台澎两地,居然在十六世纪末,就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舞台,为数千年来,以大陆导向为主的中国历史叙述,开启了一条海洋导向的通道。

于是他再接再厉,于两年后出版《澎湖湾的荷兰船》((南方家园,2021),超越以欧洲航海史观为主的「东亚」或「远东」史论,转以台湾海峡为主体,重新建构此一东西碰撞交流史,为「第一波全球化时代」的序曲,提供一幅华人观点的生动叙事长卷。

杨渡以细腻简净笔法刻画人事,以海洋中华观点诠释史料,让读者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如:胡宗宪、郑芝龙、郑成功、郑经、刘铭传、林献堂、蒋介石、陈诚……有了不同的看法。对比较不知名的重要人物:如姚莹、黄承玄、南居益、沈有容、朱纨、林釬、周启元、谢弘仪、张燮、江日升……有了新的认识。

尤其是对出身微寒的农民工商小人物与原住民头目,如王直、李旦、颜思齐、余清芳、吴汤兴、林少猫、简大狮、罗福星、莫那.鲁道、达多.莫那、简吉、李天生、李邦友……等;对寻常人家出身的女中豪杰,如谢雪红、丁韵仙……等;还有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艺文影视界俊彦名星,都有生动描述与平实短评。无论是男是女,不分名气高低,在杨渡的史笔下,有「气魄」的小人物与大人物,相互穿插交错,一起登上历史大舞台,充分体现海洋中华文化的特质与气象。

说到「史笔」,史家不得不拜太史公司马迁为最佳典范。以《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为例:

(赵)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短短七十七字,笔法精简冷峻,遂令两千多年来千万读者,热血上冲,情绪翻腾,触目惊心,永世难忘。

台湾抗日最后一役,是1915年台南禅师余清芳率领的「噍吧哖武装起义」,杨渡在叙述残酷惨烈的战斗后,闲闲补上一笔:「当地许多村庄的青年男子,被集中起来。日方以一根约莫120公分高的竹竿,让男子去对比。凡是超过的,就一律砍头,或者枪杀。」(《有温度的台湾史》,页110。)

1603年西班牙人发动,所谓「吕宋夷变」的「马尼拉华人大屠杀」:「大屠杀不分男女老少,持续了二十几天。张燮在《东西洋考》称,被杀的华人有两万五千人,仅有三百人存活下来。而西班牙记载的人数更少,只有两百人存活。幸存的两百多名华人被生擒到马尼拉湾的排橹船 (galley)上为奴隶服役。西班牙人当然也趁火打劫,把所有华人的房屋、财产、船只等都没收了。」杨渡叙述完屠杀始末后,写下简短的结论:「这一场大屠杀的死者大多是漳州、泉州一代的生意人,他们习惯攀亲带故,家族相帮,一起出海经商。因此对福建的家庭,打击非常严重。」(《颜思齐与大航海时代》,页122。)

在《澎湖湾的荷兰船》一书中,杨渡描写1602年荷兰新教徒成立东印度公司,船坚炮利的绝对优势,兴冲冲的来到台湾海峡,想打通与中国的贸易管道,却遭1552年就巧计成功租借澳门,抢尽先机的天主教宿敌葡萄牙,以火炮拚死横加阻挡击退,只好于前后二十年间,来回游荡台海,两度强占澎湖,最后转占台湾台员(安平),从事南海劫掠、转手贸易及奴隶贩卖,大发不义财。杨渡写道:

「在海上抢劫方面,荷兰派去马尼拉的船,却颇有斩获。1623年4月在马尼拉海域抢得三艘戎客船(中国帆船)和八百个中国人,船上满载丝和货物;5月1日抢得一艘戎克船和两百五十个中国人;5月11日,在澎湖海域抢得一艘从马尼拉回航的戎克船和两百个中国人。这些被俘虏的中国人,变成奴隶,被带到澎湖建城堡,要不就是被带到巴达维亚去,当奴隶被卖掉。」

接着他引用荷兰海盗船的《利邦上尉日记》为佐证:「掳掠了三艘中国帆船,船上载满各种物品。有生丝也有黄金、陶瓷及各种丝织品。我们一定追赶敌人,也总是能逮住不少人,有时候远超过我们想要的人数,那且送它们去喂鱼。」

最后,杨渡慨叹道:「利邦上尉的口气如此轻松,仿佛那些被抓到的船商、船员、乘客、渔民,遭推落下海而死的中国人,都不是人命,而只是『喂鱼』的饲料。」(页245。)

上述有关史实的描写,笔法精详,语气平淡,时间地点准确清楚,没有对加害者,谩骂诅咒,索赔道歉,或要求补偿;没有树立记念碑的高声呼吁,或成立纪念馆的强烈要求。杨渡笔法平实,态度冷静,观点有如不相干的外国研究者。然而,任何有血性的读者,读罢,必定会火钳烙心,皱眉深思,永志不忘。

从父亲杨铭煌写起,杨渡往后延伸,写到政治犯林书扬、音乐人罗大佑、建筑师谢英俊…;往前追索,写到客家烈士吴汤兴、抗日禅师余清芳,再上溯海商兼海盗的李旦、颜思齐…...还有西欧各国的东印度公司;以一支含蓄的生花史笔,他上下探索四百多年,巡弋台海无数来回,冬季顺着由北向南的洋流,进入南海区域的吕宋、巴达维亚(雅加达)、麻六甲;夏季顺着黑潮,北上日本海区域的九洲、平户、长崎,描绘出一卷海洋中华文化的曲折血泪开发史,表示其间还有无数英雄豪杰的事迹,等待深入挖掘并生动演义。(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