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华文化」急先锋(2)──诗人杨渡「海洋台湾」六书读后
2017春月海 无人机世界。(罗青提供)
《颜思齐与大航海时代》。(南方家园出版,2019)
二 海洋中华文化对比大陆中华文化
我之所以对「海洋中华文化」有如此浓厚兴趣,还要从1980年首次举办个人墨彩画展说起。那次画展,巧遇从香港过境台北三位三十七八岁的英国青年,财大气粗的一股脑,联合购藏了画展现场的全部小品,又于夜间到画室挑走半数存于床下的中品。
一年后,他们寄来一分预测中国墨彩画未来二十年崛起世界市场的分析预报,长达二十四页,展现艺术经理人(art dealer)、收藏家与银行家三方对艺术真知的尊重与探求,以及看似鲁莽行事背后的理性计算与超前策划。随之而来的是,欧美美术馆安排的各种邀展及演讲,让我见识到高端资本主义艺坛的思考模式、知识网络及行动步骤,激起我好奇的全面探讨「当代文化中国」的世界处境与未来展望。
二十年,眨眼即过,当初的预言,几乎实现了百分之八十,三位艺术投资者,获利了结,另起炉灶去了;到现在,第二个二十年也匆匆过去,当初他们的分析预测,在许多重要墨彩作品上,几乎实现了百分之一千。近年来,世界各大艺术拍卖会中,动辄传出,深入反映时代特质的墨彩作品,可以拍出三四亿人民币的天价,令一般艺术门外汉,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台湾与中国艺术市场,四十年来,繁荣发达,成长了不知多少倍,然大家却仍习惯于耳食浮夸的短线操作,沉迷于贪图近利的盲目追捧,依旧缺乏钻研艺术真知的热忱与远见,完全没有培养撰写预测报告的企图与能力。
以近二十年来的台湾而言,岂止艺术市场,其他如学校教育、能源水电、土地住宅、人口移民,军事国防…等领域,也都少有宏观规划的意识与能力,落后新加坡甚远。
因此,以台湾为主体,发展「海洋中华文化」的哲学美学、思考模式与行事方法,便成了当前无比迫切的知识探索与实践课题。
1980年底,国际笔会台北分会会长殷张兰熙女士(1920-2017),对我的诗画发生兴趣,开始着手翻译推荐,分别于1981年秋与1990年春的笔会季刊(Chinese Pen),两度推出「罗青诗画」专辑,并于1982出版的中国现代诗英译选集《Summer Glory 夏照》,特别介绍。在此期间,笔会秘书长王蓝举荐我加入笔会,并于一年后,征得会长同意,由我接任秘书长,协助推动业务。从1983在委内瑞拉卡拉卡斯(Caracas) 举办的第四十六届国际笔会年会开始,我有机会与欧亚笔会的作家、艺术家及艺评家,深入交流,介绍台湾艺文发展的状况。
1989年,我应老诗人钟鼎文(1914-2012)力邀,出任「世界诗人大会」(World Congress of Poet) 英文顾问,使我在世界各地的演讲机缘,随之增加。次年,我在台北师范学大的本职外,兼任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工作,从文化组主任到中心主任,负责安排创意文化课程,教授世界各国来台学习语言文化的学员,成了专业中华文化推销员,努力阐述台湾在当代文化发展上的特殊地位。
在上述各种场合的英文演讲,时间长度要依具体情况,机动调整,从十五分钟到五十分钟不等,如遇要从英文翻译成其他语言,还要即时将原有的长度减半。在如此条件限制下,我不得不发展出一种只消五六分钟,就可大致介绍台湾政经文化处境的简报,几经多年修订,大纲如下:
中国文化五千年,其中,政治中国,时有分合,合时往往长达两三百年,分时也有几十年到一百多年不等。然无论政治中国如何分合,文化中国始终维持一统,持续发展,代有新创,活水不断。
文化中国发展过程中,有一特殊现象,那就是中国本土文化中心,有不断从大陆北方、东北或西北,持续向东南、西南沿海迁移的趋势。公元四世纪的永嘉之祸,导致西晋由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成东晋,是第一次中国文化大规模南迁;公元十一世纪,北宋由长江流域向江南、岭南迁徙成南宋,是第二次;公元十七世纪,明末郑成功迁台抗清,正式面对海洋经营台湾澎湖,是第三次。
第四次,是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播迁台澎金马,也是历代人数最多行动最大的一次。此次迁徙,不但为台湾带来了完整的国家政治体制与军事设施,更增加了绝世精品文物、善本图书典籍,百工科技人才,与文化豪杰精英。此一史无前例的大量高品质迁移,不单为台湾带来了一个甲子两个世代的「人口红利」,而且还有可贵的「人才红利」(1949-2009),其规模之巨,品类之盛,堪称史上四次南渡之最。
此后文化中国分成了大陆、台湾两个不同的实验室,平行对比,各自发展。大陆中华文化,为有效稳定统治十四亿人口,倾向承继申商韩非的法家一元化思想,朝向以一党独大一人独裁的「举国体制」挺进;重大政策推行,多以强制、暴力为主,缺乏弹性,甚少缓冲,力求「立竿见影式」的浮面完成。从建国初期1950-53年的暴力土改……到1965-75年的暴力文化大革命,到1989年暴力镇压天安门民主运动,到2020-22年的强制封城清零防疫…无不如此。
人口在两千三百万上下的台湾,则倾向承继儒家仁民爱物思想,以和缓渐进的方式,颠簸学习并实践民主、法治,冀求在公平、正义的原则下,普及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全民在时进/时退、清廉/贪腐、奋发/堕落、短视/远见的选举修罗道中,轮回挣扎自救;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拔河中,寻找平衡之道;在承继文化中国与发扬海洋特色之间,苦思冥想出路;在等待民智水到渠成的焦虑、矛盾与挫败中,力求体现社会多元价值,朝建设海洋中华文化迈进。
然而「海洋中华文化」在哲学、美学、文学、史学…各方面的具体内容为何?当时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诗歌、绘画中,尽量开发符合海洋多元精神的写作方法与绘画题材。例如通过诗集《吃西瓜的方法》(1972)、《神州豪侠传》(1975)、《捉贼记》(1977)、《水稻之歌》(1981)、《不明飞行物来了》(1984)、《录影诗学》(1988)…等,发展「卫星互补环绕主题」组诗写法,或转化通俗小说情节为诗篇结构…等等尝试。
在书法绘画上,我举办《柏油路之歌──罗青山水画展》(1981)、《棕榈颂》(1982)、《不明飞行物来了》(1983)、《绘画语意学派》(1986)、《碎镜中国系列展》(1992)、《钢铁山水.大写白字》(1995)、《铁网皴法:从工业到后工业》(1997)、《流浪的石头》(2004)、《隔与不隔》(2005)、《一「人」文化大革命》(2010)、《视窗山水》(2015)、《兴游美学:罗青『回到未来』七十回顾全球巡展》(2018)、《吓死仓颉:兴游美学妙悟书派回顾展》(2020)……等等,希望一新「芥子园」式的书画图象思考史,突出山水画中的水,或海洋主题,配合亚热带风貌,融合后工业状况,开发墨彩画史的新方向。
2003年,我及时把握良机,从教职退休,准备用二十年,重温先秦经典,试着从当代语言学、文化记号学及地理文化考古学的角度,重新诠释古籍,为海洋中华文化的基础,寻根溯源。一路苦读下来,因资质所限,难有创获,但却也误打误撞,产生了一些「遐想」,悠然有「高世之志」。
事实上,过去十年来,大陆倡议的「一带一路」海外发展计划,最早可追溯到老子因道不行,而骑青牛出关(函谷关)的传说,与孔子因「道不行」,愿「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感慨。面向大陆或直视海洋,成了文化中国发展的思索指标与挣扎象征。
老子对「封建精耕农业社会」的暴力争权,倾轧夺利,彻底失望,意欲返回到「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渔猎采集社会」,深信一动不如一静,因而写下长达「五千」字的政治宣言,准备出关西北,寻找理想家园。殊不知此一理想国,到了十七世纪,还可在台湾找到。1603年初,「侠客将军」沈有容在台澎两地大破倭寇,其随行幕僚陈第(1541-1617),在过世前,写下一千四百多字的《东番记》,对台湾原住民,有丰富生动的描述,简直是老子短论的加强升级版。杨渡在《颜思齐与大航海时代》一书中,大量引用之后,感慨万千的写道:「然而,谁也挽不回时代的巨浪,单纯的世界,随着列强、倭寇、海商、海盗一个一个来临,把台湾当成争战场,平静的日子,美丽的鹿群,质朴善良的民风,一点一滴,消失了。」(页139。)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