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临海花莲水梯田 阿美族人种出太平洋味「海稻米」

记者游琁如/台北报导紧邻太平洋花莲丰滨乡,有全球罕见临海梯田,因没水灌溉休耕30年,近年来长满杂草田地上经常可见红色的「售」的牌插在绿色的田埂边上。「我知道大家都老了,但是我们不做,以后小孩子不会做,他们会慢慢把这些田卖掉了!」故事的一开始,阿美族舒米如妮,站在绿悠悠的田边,对着一群阿美族老农夫喊着。 ▲紧邻太平洋的花莲县丰滨乡,有全球罕见临海水梯田。(图/王亚梵提供)

这是关于花莲石梯坪「海稻米」的故事。因为休耕政策影响,30年来的休耕期间,临海的水梯田长满杂草,田地里干枯得再也生不出一滴水来。数年前开始,田地上逐渐被插上红色的「售」字招牌,许多外来人买走土地,在大片的绿地上盖民宿经营。17岁离家米如妮,在34岁时返乡生活,看着被插上售字招牌的土地,想起小时候水稻田与海仅隔一丘,视觉相连的美丽景色。为了保护原本海边梯田不让人买走建屋,也为了让原本有的湿地生态能回复自然,舒米如妮开始四处奔走。在经过与许多原住民聊天过程中,她发现当地许多原民想复耕,却得不到任何管­道的帮助,为了让家乡回复过去的美丽模样,舒米如妮开始向各处寻求资源。                                   ▲海稻米的推动者,舒米如妮。(图/王亚梵提供) 12公顷的水梯田地,复耕的土地约有6公顷大,舒米如妮说服了68个农户,同意采林务局提供补助款所提出的「不用农药」自然生态农法。先从山地间将水流引入田间开始施作,将水管搬入水源处引水,在依照地主的土地面积分配出水量,一分地分配一寸的出水孔。从2010年开始动工,至2011年元月14日通水,当水流畅通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开心地哭了,然后唱歌跳舞庆祝,我是躲起来哭的那一个。」舒米如妮说。▲当水流畅通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开心地哭了,然后唱歌跳舞庆祝,我是躲起来哭的那一个。」舒米如妮说。(图/王亚梵提供)随着水导入田,农民随后开始播种,「使用自然农法耕作时,得花更多心力除虫,常常北边除完南边又有,不断反复。」多年未种的农田,在导入水后,土壤肥沃湿软,成为许多孩童初次踏入农田插秧的体验。6公顷的水梯田,为了避免台风影响,选用较矮的「台梗四号」米种,当一年一期的收成来临时,整片沿海的水田里,布满的金黄色稻穗浪花,与蓝色的太平洋紧紧相依。「数十年来太平洋在金黄色的太阳底下持续闪烁相同的银光,族里耆老们幽远的眼神却望向更遥远的地方。」舒米如妮的儿子王亚梵,因为想记录母亲的故事而在四年前开始拍摄纪录片,透过镜头捕捉家乡「海稻米」从疏通水源、犁田、播种、除虫和收割的过程。「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土地。」王亚梵透过镜头捕捉母亲为了理想奔波的身影,「在镜头下的母亲,竟然让我从中学习到不同的东西。」▲鸭子在田里戏水福寿螺。(图/王亚梵提供)▲使用自然农法耕作时,得花更多心力除虫,常常北边除完南边又有,不断反复。(图/王亚梵提供)一开始依靠耆老的记忆种出的稻米,鉴于第一年的产量稀少,在第二年时改面耕作方式,购过技术性辅导,让农民熟悉已经休耕30年的种稻步调。「海稻米」于今(2013)年已经有第二波收成,「尽管政府可以补助三年,但我们还是婉拒第三年的补助,想从明年开始全部靠自己。」未来预计使用企业赞助或者认养、代购方式自给自足的海稻米,透过王亚梵的纪录片和网路售米,也将想把护家乡的心意植入许多城市人的心里。片由阿美族原住民亲手种下,不洒农药也能种出的「海稻米」,是伴随太平洋的海风产下的。王亚梵分享,一名台北人上个月在石梯坪想买地盖民宿,误打误撞看到了海稻米的故事,「他特别跑来告诉我,他不想在石梯坪买地了,他想把这片土地留给我们,保护这个罕有的湿地样貌。」▲由阿美族原住民亲手种下,不洒农药也能种出的「海稻米」,是伴随太平洋的海风产下的。(图/王亚梵提供)▲今年的海稻米已经卖完,想买海稻米可参考「米粑流」网站。(图/王亚梵提供)▼「海稻米的愿望」纪录片,15分钟简短版。(影/取自youtube)采访后记:「海稻米的愿望」是74年次的导演王亚梵的第一部纪录片,约莫一小时的片中,详实纪录的海稻米出生置产出的过程。王亚梵说自己话少,原本一天讲不到两句话的他,为了家乡的「海稻米」,带着纪录片环走台湾,在各处找地方播映。一场播映过程,王亚梵常常得对一群陌生人讲一个多钟头自我介绍,回答各种尖锐问题,「我没什么经验,只是做出我觉得最舒服的状态,也想接触单纯的社会力量。」常是他的开场白,关于台湾这个土地,以及各种年轻人植入的梦想过程,也确实是纪录片中传达最深切的渴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