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扬尘有改善 发生率大减7成

河川扬尘系天然现象,几百年来持续侵扰河川沿岸居民台湾民间有句谚语「吃饭搅沙」,说明扬尘对民众生活环境品质及健康之影响。在中央相关部会地方携手努力下,去年全国河川扬尘事件仅发生17日,较2017年的75次降低77%,显示河川扬尘防制及改善有成。因此,环保署于今年4月23日办理「河川扬尘防制示范观摩及交流论坛」,邀请经济部水利署及所辖河川局、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及各县政府环保局等,分享河川扬尘防制及改善的成功经验

环保署表示,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迁,导致旱涝不均,河川丰水期与枯水期水流量悬殊,更易于台风季节时,加剧河川冲刷作用。因此,当台风季节过后,强烈日晒使下游河床裸露地增加,干燥的河床遭受强风吹拂,更容易引起扬尘。

优先改善浊水溪扬尘问题,行政院成立「浊水溪扬尘防制及改善工作小组」,并核定「浊水溪扬尘防制及改善行动方案」第一期以「水利」、「造林」、「防灾应变」三大架构,并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方位、整体性合作方式全面规划及办理裸露地各种扬尘防制措施。经中央各部会及地方政府通立合作下,浊水溪扬尘事件减少85% ,邻近浊水溪的麦寮及仑背测站悬浮微粒(PM10)年平均浓度更较106年大幅降低44%及27%。

环保署表示河川扬尘防制及裸露地改善工法,应于规划时予以全面考量,并针对扬尘敏感区优先进行。由于河道中施作各项裸露地改善及扬尘防制措施,易因台风等灾害造成河道改道或浮现沙洲而损毁,此时,「尽速复原」应为首要任务,以避免新增沙洲引起扬尘。除了水覆盖及绿覆盖,亦可利用农业资材进行覆盖,除了具备固沙成效外,同时提供农业资材去化管道,并提高植物存活率,一举多得。

另为提前预防扬尘发生,环保署已建立扬尘预报机制,提供7日、3日、1日及当日空气品质预报,以利相关单位提前进行扬尘防制预防作业

环保署强调,河川扬尘改善及防制工作应依研究与执行经验,并视每年洪水与河床变动情形,以「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原则持续滚动检讨办理,以维护各项覆盖面积,才能舒缓扬尘。希望借此次的交流,加强中央及地方执行经验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