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两岸情 赖清德何苦抽刀断水
(图/本报系资料照)
一场黄埔建校百年庆典,赖清德赴凤山校阅演讲,习近平自北京贺信致意,并问候包括台湾校友在内的「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然而,这一个两岸最高层同时聚焦、又各自发挥的重大节点,却因为对黄埔历史的诠释侧重及史观本位不同,而未能达到默契共振、隔海对话与降低紧张对峙的效应。
习近平的贺信,对黄埔的肇始强调其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自不令人意外,也颇合史实。而赖清德的校庆讲话,虽较其520的就职演说更为正视黄埔军校与近现代中国的纽带,也按照国军传统视角,历数历届官校生投身「东征、北伐、剿共、抗战」的征途。特别是在开篇提及陆军官校成立于「国家危亡、国事内外交迫之际」时,赖清德当然亦深知,他此处所言的「国家」,并非「台湾」或「中华民国台湾」,而是原汁原味、未遭台独意识嫁接的原典版中华民国。而当年黄埔创校世代的师生们,不论来自哪个省分、身处国共哪个阵营,其所图拯救于危亡者,更切切实实是进入了民国时代的中国。
但另一方面,赖清德既声言在百年校庆之际,自己要向「所有曾经在此学习、成长,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卓越贡献的陆官人」致敬,转手却又挑起「真陆官」和「假黄埔」的概念对立。仿佛未随国府播迁来台者及校友后人,就没有在大陆上继续纪念黄埔精神和勋业的资格和正当性。
更突兀的是,赖清德此言的出发点,断非在国共之间争正朔,亦不是欲为是否跟随蒋中正到底而辨忠逆。个中鹄的,仅在于服务「赖版两国论」,而遂行两岸间共享情怀与人文渊源的切割。
更大的矛盾在于,赖清德的讲稿既已明言:陆官在抗战之后续于「国共内战中」失利而迁台;那么就应正视70多年来的两岸关系,基本上即为内战遗绪与实控分治延伸之本质。然而,赖在讲稿后段却又陡然调转站位,忽焉使强势崛起的「中国」又成了台湾与中华民国的「外国」。此种史观的飘移与文脉理路的纠结,赖团队在推敲撰拟时,难道未曾感到一丝身心乖离、魂体分殊的违和吗?
当然,在传统中华民国史观与台独史观的夹缝中两面连缀、居间游击,似已成赖团队主打的方向。这种机巧,在赖清德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偏差地援引马英九立足于一中基盘之上的「两岸互不隶属」说法以替自己的赖版两国论背书,即已显现。
更能体现赖强势抓权风格的,还有他一面宣示「当前的国军不属于任何个人或党派」,却又急切地以三军统帅的身分,把在现行宪制与法律上皆无坚实基础,朝野与民间也还缺乏明确共识的赖版两国论,植入到军人必须坚持的信条之中。
赖清德既谕示国军告别革命,转以维护民主为念。又何不从自身垂范,更民主地尊重台湾社会的多元认同与两岸发展的客观历程,以桶箍自齐,而非徒劳地斩斫历史长河。(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