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短篇】鍾玲/雲泥

二十世纪中叶前,在中国比丘跟比丘尼之间的地位很悬殊,真是云泥之别,如寺院举办供养僧尼的斋宴,进场时候比丘尼要向比丘跪拜,比丘则不必向她们跪拜。这源自佛陀时代流传下来的规定: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使已经百岁,对于新受具足戒的比丘,也要礼拜、迎接,表示尊敬。想像佛陀时代女子地位一定卑下,所以佛陀渡他姨母为第一位比丘尼,必是冒犯了社会大忌,他定下敬法,多少是用来平息疑虑,来规范尼团。清朝有两位尼师,可以说是女权主义的先驱,她们试着游走灰色地带。

一、汉阳的心闻尼师

心闻尼师的俗家是汉阳城(今日的武汉)富豪,她二十三岁在静心庵出家后,俗家大力支持庵的建设和香油钱,而且汉阳富家夫人、小姐们多到静心庵做法事,所以庵里的资源充裕。心闻五十岁的时候接掌静心庵住持,觉得自己虽然受具足戒,但对戒律的细节和背后的道理,并不十分明了,因此决心学律。她带着弟子到汉阳大佛寺请悟清戒律师替她们说戒,她提供了优厚的米粮和银钱,但觉得悟清说得不够透彻。

心闻听说金陵(今南京)宝华山的见月方丈是闻名全国的律宗大师,顺治十年(1653)带着九位尼师弟子,乘船下长江。她拜见七十岁的见月和尚,献上六十石白米和二十两银子,请求安居三个月听戒律。见月和尚见她心诚应允了。心闻的弟子帮斋堂安排斋席,供养见月方丈和五十位比丘。但心闻和弟子却不进斋堂受供,因此她们并没有向比丘行跪拜礼,在汉阳她也不向比丘跪拜,因为她认为诚心供养比丘已经表示了恭敬之心。她凡请益,都会奉上优厚的银子和米粮,汉阳的比丘一向以平等待她。

斋席后见月方丈把心闻召来问:「既然你发心学戒,为什么不进斋堂礼僧?根据律制比丘尼即使一百岁,也要礼拜方受戒的比丘。你轻忽戒法,太傲慢。」

心闻说:「在汉阳我对善知识高僧非常恭敬,请益的时候一定设供养,方丈对我以客礼相待,从来不要求礼拜。」

见月和尚说;「那是他们贪图供养,败坏法门,是僧中的狮子虫,绝非善知识。我们华山寺虽然困乏,情愿挨饿,也不会为利而违反戒律,你供奉的银子和米全部拿回去,离去吧!」

心闻板着脸收回银子和五车的米,带弟子离开。她在后山找到一个大山洞,带着弟子修行。

三天后,在山洞中心闻忽然明白了,学戒律不是听一位戒律大师解说戒律,而是追随一位戒律修行境界高者,见月和尚正是此人。自己既然出家,就应全盘接受佛陀的教诲,不能自顾自修改它。心闻带着弟子到华山寺方丈寮外跪下,见月出来时,她含泪说:「在汉阳时,不明戒律,犯了慢僧罪,恳请和尚慈悲,容我忏悔,以后会遵行您的教诲。」

见月和尚令她们住在华山寺附近的鹿山庄,每半个月派寺里一位教授师去跟她们说戒。

二、淮安的传慧尼师

传慧尼师俗名秦如如,祖籍甘泉(今陕西延安),祖父经商发达,落户淮安(今江苏淮阴)。她是父母掌上璀璨的明珠,不只眉清目秀,且聪明精敏,不只会吟诗作对,且楷书写得清润,行书写得韶秀。十六岁时,父母找她来,母亲说:「在提亲的人家中,陈家是淮安首富,他们家嫡长子人品、才干一流,你觉得呢?」

如如说:「富贵如过眼云烟,行商免不了一个诈字,我不嫁商家。」

父亲说:「赵家的老三两年前中进士,今年派了清河县令,他提亲是因为仰慕你才华。如何?」

如如说:「只要身在官场,必须蝇营狗苟,是非争斗。我不嫁为官的。父亲、母亲,你们知道三年前隔壁的林夫人开始跟我谈佛法,她带我去无虚庵听经、学禅。我想出家。」

父母拧不过她,后来她在无虚庵出家,法号传慧。

传慧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因为生性外向,到淮安周围的寺院跟著名的禅师参学。她个子高䠷,气宇轩昂,嗓门较低,总被人误认为比丘,只有本来认识她的人知道她是尼师。在洪泽湖湖心岛的小寺中有位南庵禅师,传慧对他心服,追随他一年,每日都来小寺早参、晚参,向禅师请参话头。晚上她住在岛上小道观的客房。南庵禅师对她期望甚高,常给她话头去独参,一开始传慧接不下话头,就专心禅坐,追寻初念之源,出定时开悟自然地出现。半年后,她已深入禅理,心地豁通,能够马上承接南庵禅师的话头,对来访禅师也机锋锐敏,南庵禅师称赞她「机辩纵横」。

传慧三十多岁时,申请把僧籍由淮安转去镇江一间附属金山寺的尼庵,州府办理僧籍事务的官员,听人说过传慧是禅师,认定申请书上的「尼」字写错了,把她改派金山寺。传慧天生喜欢挑战,将错就错假扮比丘,入住金山寺。过了三年不但没有人发现她是尼师,居然司职升至维那,管理全寺僧人的纲纪。一日有位高官游金山寺,看见墙上传慧写的对联,问知客僧:「是什么人写的?」

僧说:「是本山的维那写的。」

高官讶异地说:「这字体像闺秀写的!法师在吗?可以请来一晤?」

僧笑着说「怎么可能是女众?」

知客僧找到传慧,传了高官的话,她知道行迹败露了,说:「竟有这等事!你先去,我马上过来拜见他。」

传慧拿了斗笠、一些银两。僧籍公文、衣物全留下。旋即下山离去,渡长江北上。后来她在淮安主持禅寺,开拈花社,很多比丘尼、比丘来参禅。

(参考《续比丘尼传》的〈清汉阳某庵尼心闻传〉和〈清淮安拈花社尼传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