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外教”管理 要有落实力度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对所属学校和机构聘用外籍教师的监督管理,尤其对暑假期间培训机构聘用的外籍教师,要查实其是否依照法律程序。此外还要通过有关考核对拟聘外籍教师的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等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每位外籍教师持证上岗。
外籍教师的问题潜伏区,主要是在非学历的培训机构、早教机构,及很多1对1的私人教学中。用人单位通常是按照市场需求心理来招聘与安排教师。比如同样都是面向小孩子的英语教学,有外国人面孔的班收费就要更高,来自欧美的脸孔收费又高一等。理由是外籍教师工资高,所以学费也要更贵。由此引发的培训机构教学质价不对等问题,非常普遍。
现实中,家长基本上很难去查实外籍教师的真实身份和资格,因为这些信息只掌握在机构中。只要有教学经验,按课程要求教学,会和小孩子做游戏,口语流利,那么担任教师之职并非很困难。至于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程序,行政部门往往也无暇到每个企业全盘审核。
对于家长来说,往往也会本能地认为外国人口音更加纯正标准,当孩子喜欢的时候,家长就会付费。但是究竟这个费用是不是合理,学习效果有多大程度是外教的个人属性带来的,其实很难判断。所以外国教师在中国都有广阔的市场生存空间。实际上,外籍老师除了口语通常符合标准之外,教学水平是不是就要比中国教师更高,那就不一定了。甚至不排除部分机构请的外籍老师,只是会讲外语的外国人而已,甚至机构在招生和打广告时还会请来“临时演员”。
江湖上的外籍教师大量存在于非学历教育的机构中,但也不排除个别高校需要外籍教师提高国际化的“对外形象”,请来外籍老师来凑数,以至于降低门槛。如果因为疏于把关,在招聘前没有追溯其教学记录和品德记录,可能就会带来隐患。因为外籍老师一旦把本国习以为常的不良生活作风和政治观念带进来,确实可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各种违法犯罪问题。
这次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用人单位加强对外籍教师的监督管理。但监督的阻力可能就出现在用人单位上。因为很多单位都是市场主体,外教就是其购买的人力资源。只有查实外籍老师有“现行”问题才可能去处理。如果仅仅是缺少资格证之类的问题,很可能想方设法也会协助补办,助其过关。机构躲避风头的各种手段,都可能抵消监督的落实力度。因此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形成合力,信息互通,主动接受举报,在身份查验上增加突击检查和随机检查的力度。不能只是等下面的单位汇报情况,而要主动发现问题,消除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