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雾化:慢病管理时代下的个性化选择,引领健康新风潮

雾化治疗从古老起源走来,历经技术变革,在当下呼吸道疾病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家庭雾化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让我们一同探寻。

呼吸系统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的形势严峻,患者总数已过亿,其中儿童和青少年哮喘患者约870万人[1],20岁以上的慢阻肺病患者接近1亿人[2],以其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并影响着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此外还存在其他年龄段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慢性呼吸疾病的大量患者群体[3]。

雾化疗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的治疗方法,因其无创性、易操作性以及良好的耐受性和疗效,已成为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和患者需求的变化,家庭雾化治疗已成为呼吸道疾病管理的新趋势,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探讨家庭雾化治疗的技术进步以及发展趋势等,以飨读者。

雾化治疗的发展历程:奠定家庭雾化的基础

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将药液雾化成粒径0.01~10μm的气溶胶微粒后,通过吸入的方式进入气道并沉积于肺部,从而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缓解咳嗽、咳痰等急慢性呼吸道症状的重要手段[4]。

雾化吸入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回溯至古埃及时期,彼时《埃伯斯伯比书》便已记载运用吸入莨菪烟雾来缓解呼吸困难的方法。而在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匠心独运,创制出一种借助加热草药与树脂生成气雾的吸入装置[5]。

步入19世纪,雾化技术迎来显著飞跃。1849年,法国的奥方率先提出对溶液中的非挥发性物质予以雾化的创想。随后,1858年法国医生塞尔斯-吉洪成功研制出便携式雾化吸入装置,1864年德国医生塞格尔则推出新型干粉吸入器[5]。

踏入20世纪,雾化吸入疗法持续蓬勃发展。20年代,Hurst首次提及运用喷雾器吸入阿托品。紧接着,在30年代初与50年代末,电子压缩机喷雾器与超声波雾化器相继崭露头角。直至现代,雾化器技术历经三代革新,涵盖超声雾化器、压缩式雾化器以及微网雾化器[5]。

当下,雾化吸入疗法已成为临床多学科多种疾病治疗的得力武器,尤其在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并发症的患者救治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技术革新为广大哮喘患者开辟了更为优质的雾化治疗路径,也为存在长期雾化治疗需求的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患者构建起更为便捷的家庭雾化治疗模式[4,5]。

家庭雾化的广泛应用:多种疾病的居家治疗良策

家庭雾化适用于多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并在其不同阶段展现出积极作用。《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提出[4],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期,患者宜采用居家雾化吸入治疗方式,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以哮喘为例,在急性发作期,家庭雾化能够迅速缓解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慢性持续期,家庭雾化可用于维持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减少发作频率。相关研究表明,哮喘患儿接受医院雾化治疗与家庭雾化治疗的疗效并无差异,这为家庭雾化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2,4]。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中,家庭雾化也有着诸多作用,例如[4-6]:

感冒后咳嗽长时间不愈或感染引发的气道炎症,家庭雾化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病情稳定阶段,家庭雾化有助于减轻气道慢性炎症,改善通气功能;急性加重期时,家庭雾化更是缓解咳痰、喘憋等不适的有效手段。

毛细支气管炎常见于婴幼儿,家庭雾化能减轻喘憋、咳嗽症状,助力患儿康复。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等呼吸系统疾病,在合适阶段采用家庭雾化治疗同样可改善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家庭雾化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中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重要性,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家庭雾化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家庭雾化治疗紧跟时代步伐,朝着智能化与数字化方向大步迈进[7,8]。技术的革新使雾化器在剂量控制方面更加精准、稳定,既能减少药物损耗,又能确保患者精准摄入适量药物,保证每次治疗都能稳定达到预期疗效,这对于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而言意义非凡。

并且家庭雾化治疗的发展对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有效缓解了医院接诊压力,降低了医疗成本,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在家中就能安心治疗,减少了因住院产生的额外经济负担。

然而,家庭雾化治疗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雾化器质量把控、患者教育深化、治疗效果精准监测与科学评估等诸多挑战。但随着远程医疗与数字化健康监测技术的蓬勃发展,家庭雾化治疗也迎来了新机遇,比如借助远程监控与数据分析来精细优化治疗方案。我们期待智能化家庭雾化治疗能为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与管理服务,推动家庭雾化治疗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 小结 ·

家庭雾化治疗的发展是医疗技术进步和患者需求变化的直接结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家庭雾化治疗将继续在呼吸道疾病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挑战,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伊娜,刘婷婷,周宇畅,等. 1990-201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哮喘疾病负担分析[J]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2) : 235-242.

[2]Wang C, et al; China Pulmonary Health Study Group.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18 Apr 28;391(10131):1706-1717.

[3]《健康中国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7/content_6964998.htm

[4]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刘东,等.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J].医药导报, 2024, 43(9):1355-1368.

[5]白澎,孙永昌.吸入疗法的历史(一)[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7):555-556.

[6]李凡,张会芝.雾化吸入治疗的应用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8, 32(18):2838-2842.

[7]Drummond D, Roukema J, Pijnenburg M. Home monitoring in asthma: towards digital twins. Curr Opin Pulm Med. 2023;29(4):270-276.

[8]张淑丽,苏林娜,林荣军,等.物联网管理模式在低龄哮喘儿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20, 35 (21): 25-28.

声明: 本文的采访/撰稿/发布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得转发或分享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不得用于推广目的。审批编号: CN-150876,过期日期:2025-12-25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