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难定义 要罚基础何在
科技日新月异,网路讯息无远弗届,假消息的散布可能远从千里而来,进而形成假新闻,但若以假新闻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而要严厉打假,可能造成媒体寒蝉效应,进而形成统治者新威权,过度打击新闻自由及言论自由。
假新闻的构成,除非是凭空杜撰,一般而言仍有新闻讯息来源,消息来源如果是假的,刻意制造的,当然会形成错误报导,一则远从数百、或数千公里外传来的讯息,经常让人难辨真伪,进一步查证也有时空上的困难。
以日前燕子台风重创日本关西为例,台风发生在9月4日,6日就传出所谓中国派车前往关西机场撤离的讯息。至于事实的查证,由台湾媒体教育观察基金会与优质新闻发展协会成立的「台湾事实查核中心」15日才提出报告,证明该消息是错误的,遗憾的是台湾驻大阪办事处长苏启诚14日已发生轻生事件,显见查证速度可能左右影响程度。
然而苏启诚轻生,究竟是境外假新闻杀人、还是遭到国内网友霸凌而产生的悲剧、亦或有其他因素,严格来讲必须分开看待,不宜混为一谈。
假新闻杀人,全球早有案例,今年印度阿萨姆邦就有人因为网路流传的「儿童绑架」讯息,被疑为犯嫌而遭众人打死。最后事件的处理,除了回归司法,当时流通讯息的Whats App还在印度各大报刊登广告,教导人们如何分辨捏造的讯息。
全球面临假新闻事件,各国政府如何处置?印度今年4月曾通过一项命令,传播假新闻的记者可予停职,但这项命令维持不到48小时就被撤回;马来西亚4月也有反假新闻法Anti-Fake News Bill2018的订定,违法者最高可处6年有期徒刑,马来西亚因此被评为更接近「独裁国家」;德国去年6月底也通过规范仇恨言论的「社交网路强制法」。
但相较这些国家,多数民主自由国家因考虑到民众言论自由,对立法规范十分审慎,蔡政府自诩百分之百尊重言论自由,但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未来的台湾,身为执政者该怎么做尤应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