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固定療程治B肝 肝癌發生率少5成

B肝患者该长期服药,或用药进行巩固治疗后停药,让病人藉免疫机制控制病毒活性,引起医界论战。图/123RF

B肝患者该长期服药,或用药进行巩固治疗后停药,让病人藉免疫机制控制病毒活性,引起医界论战。长庚顾问级主治医师、中研院士廖运范于2000年即提出「固定疗程」治疗B肝概念,即用药至测不到病毒一年后停药。长庚发表针对逾千名肝硬化患者追踪十年的研究成果,与长期用药患者相比,停药患者肝癌发生率减少五成。

研究追踪肝硬化病人1087名,长期使用B肝口服药593人,采固定疗程,即巩固治疗后停药494人。结果显示,固定疗程患者肝癌发生率15.7%,长期服药患者则为26.8%;固定疗程患者肝病死亡风险减少67%,病毒清除率也高过长期用药病人12.8倍,研究结果刊登美国肝脏研究学会期刊「肝脏学(Hepatology)」。

美欧肝脏学会 改治疗指引

林口长庚医院副院长、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简荣南表示,固定疗法是让B肝病人先用口服药物进行「巩固治疗」,若追踪一年血液中未验出B肝病毒,即可停药。过去国际治疗共识多为至B肝抗原清除才停药,廖运范与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将固定治疗纳为B肝治疗指引后,美、欧肝脏学会也修改治疗指引,让抗原阴性病人改用固定疗程。

研究第一作者、林口长庚教授郑文睿表示,长庚2018年发表研究即指出,停药后6年内有21%患者可维持肝功能正常,并有效抑制病毒,另有19%患者虽病毒复发,但肝功能正常、不须治疗。肝功能上升及病毒复发患者,若选择暂不治疗,6年有19%病人抗原消失,持续用药者则只有0.2%病人抗原消失。

简荣南表示,长庚医院历年来针对B肝固定疗程发表多项研究,但因人数、追踪时间遭质疑。现完成千人研究,追踪时间长达10年,正式发表后应不会再有争议。他也说,B肝与C肝不同,系免疫疾病而非病毒疾病。发炎反应是双面刃,能够清除病毒,但也担心杀死过多肝脏细胞,导致猛爆性肝炎。

病人自发性病毒清除可达6成,有病患历经一次发炎后,即成为健康带原者;约3至4成病人则会有肝功能起伏,此时医师就会讨论是否进行治疗。基隆长庚医院胃肠科主治医师林志郎则说,病人常担心停药后一旦肝脏发炎,会发生肝脏代偿不全或肝衰竭,但根据目前国内外统合性文献发表,机率均小于1%。

长庚医院研究证实,治疗B肝停药后可延长生命。林口长庚副院长简荣南(中)、中研院士廖运范(右二)、林口长庚教授郑文睿(右一)等出席。记者林琮恩/摄影

停药10年 逾3成肝炎消失

目前健保针对非肝硬化患者提供3年口服B肝药物,简荣南说,给付原则合理,临床观察及研究结果显示,只有极少数病人治疗3年后仍有B肝病毒反应,且长期治疗有医嘱遵从性问题。

临床常发现健保给付三年期满停药后,病人还有数月药物未服用。研究也发现,10年间有22%中断回诊,肝脏功能恶化再回诊时,常已肝衰竭。

廖运范表示,上述研究证实,「停药比吃药好得多」,停药10年逾3成病人肝炎消失。郑文睿提醒,若已进入肝硬化中后期,不适合使用固定疗程;选择固定疗程的病人,除须定期监外,也须注意不要使用口服类固醇及中草药。

是否停药 应落实医病共决

义大医院代理研究副院长许耀峻表示,全球对B肝治疗是否停药尚未有明确共识。亚太肝脏研究学会及欧、美等指引建议表面抗原消失后停药,但台湾健保均要求服药三年后停药,除少数肝硬化等排除条件外。是否停药应落实医病共决,进行风险分级,透过分析工具,进行精准、个人化医疗,确保停药有益,且病人能够定期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