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阳交团队「肝癌风险量表」 B肝带原者逾9分应立即治疗
台北荣民总医院及阳明交通大学团队共同发表B型肝炎研究。(王家瑜摄)
慢性B型肝炎是肝癌的危险因子,现行健保给付抗病毒药物以病毒量和肝功能ALT为标准,但国内最新研究发现,突变的B肝病毒株不仅可以躲过免疫细胞侦测,还会悄悄堆积在肝细胞,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病人,即使病毒量不高,最终仍可能发生肝癌。专家建议可采用「肝癌危险量表」做临床评估,如大于或等于9分,未来10年内发生肝癌风险高,应立即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台北荣民总医院及阳明交通大学团队共同发表B型肝炎研究,颠覆了过去对于B肝健康带原者的观念。台北荣总医学研究部研究员梁毓津指出,带有PreS/S基因突变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现抗原(HBsAg)可躲避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辨识,病毒也无法有效释放到血液中,反而堆积在肝细胞内质网,影响粒线体功能,导致肝细胞凋亡,最终引发肝癌。
过去认为病毒量小于2000单位、肝功能ALT小于80单位的B肝患者不需要治疗,但阳明交大临床医学研究所讲座教授吴肇卿提醒,可别以为肝脏没有太多发炎就没事,突变的B肝病毒会寄生在肝脏中,慢慢破坏肝脏,最终仍可能导致肝癌;50岁以上或硬化肝癌的患者中,约有5到6成都带有这样的基因突变。
阳交大团队和全台6家医学中心合作,针对749位病毒量小于2000或ALT小于80的B肝患者,分析找出有意义的肝癌因子,且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肝癌机率,并经过加权设计成「肝癌危险量表」,包括5项指标:年龄(40到49岁为1分、50岁以上为5分)、性别(男性3分)、肝癌家族史(5分)、病毒量(大于2000为1分)。
吴肇卿指出,根据估计,约有12%的B肝患者、相当于20万人处于不符合健保给付标准的「灰色地带」,这套简易量表可提供这些患者预测发生肝癌的风险;如大于或等于8分即为肝癌高风险群,如大于等于9分,建议应立即接受治疗。
吴肇卿表示,目前健保署正在积极讨论B肝抗病毒药物扩大给付标准,大方向是会放宽,但细节仍待讨论,其中「家族史」是目前医界较有共识的危险因子;他建议,运用具有实证基础的简易量表,将大于或等于9分的B肝带原者列入健保给付,是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