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罹类风湿性关节炎 生物制剂治疗后B肝复阳

北荣内科部胃肠肝胆科主任黄怡翔为肝病患者检查治疗。(北荣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B型肝炎是国人重要疾病,若无适当监测、治疗,可能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台北荣民总医院曾收治一名B肝康复的6旬翁,因类风湿性关节炎记忆,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症状受控后,经追踪发现B肝复阳,病毒量从正常的测不到,升至1520万IU,转至胃肠肝胆科持续治疗后,病情已好转。

B肝病毒在人体内会受到免疫系统的控制,一旦免疫力下降,就会让B肝病毒大量快速复制,导致肝炎发作。近年来在风湿免疫疾病治疗的进展下,发展出许多生物制剂,都比过去更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病程,保护关节,改善病友生活品质,但同时可能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产生B肝复发风险。

北荣内科部胃肠肝胆科主任黄怡翔所领导的B型肝炎研究团队,就曾发现生物制剂「莫须瘤」(B细胞抑制剂)的治疗对B型肝炎痊愈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复阳风险。最近北荣胃肠肝胆科及风湿免疫科共同发表1937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接受各类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长期追踪结果,发现除莫须瘤具有最高的B肝复阳风险外,另一款生物制剂「恩瑞舒」(一种CTLA-4融合蛋白,可让免疫T细胞活化刹车)也具有B肝复阳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带有B型肝炎表面抗体,在治疗中抗体仍可能消失、B肝复发。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风湿免疫学顶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北荣内科部过敏免疫风湿科主治医师陈明翰表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需接受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在长时间治疗下,可能使B型肝炎发作。一名68岁男性,2014前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口服药物效果不佳,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治疗,关节炎受到良好控制。

这名患者为康复型B肝患者,因此会持续追踪肝指数、黄疸指数,每年追踪B肝表面抗原。2021年,患者B型肝炎表面抗原复阳,病毒量上升至1520万IU 。风湿免疫科医师保持高度警觉性,及时转至胃肠肝胆科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患者B肝控制良好,且持续接受「恩瑞舒」治疗,关节炎也得以受到稳定控制。

北荣胃肠肝胆科主治医师李懿宬提醒,台湾B肝盛行率高,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务必协助检测B肝抗原与抗体,即使是痊愈的患者也不可轻忽。在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除定期检验肝指数、黄疸指数,也需追踪B肝表面抗原与抗体。若接受高强度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像是「莫须瘤」与「恩瑞舒」,因B肝复发率高,也需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

李懿宬表示,健保在今年3月1日起,扩大B肝抗病毒用药给付,包含B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使用「莫须瘤」或长期高剂量类固醇,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产生B型肝炎发作者,都可给予B肝抗病毒治疗。